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郑晓云:中国“水历史”概念的首倡者

时间:2024/4/8 16:36:45|点击数:

郑晓云

 

  作者 郑晓云 乐竞体育

  郑晓云(1961— ),云南昆明人。乐竞体育特聘研究员、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他是一位在云岭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学者,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研究,在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傣泰民族研究、水历史、水文化研究等领域卓有成就。

  郑晓云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也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曾经担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目前仍然担任法国水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有关组织全球水博物馆网络科学顾问等国际兼职。2009年,被越南国家文化艺术研究院授予荣誉教授称号。2017年,被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9年,被希腊国家开放大学授予“卓越教授奖”。

  郑晓云的学术基业,是从云岭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起始的。2021年,出版了两部最能反映学术乡愁的著作《大转型时代的影像记:基诺族图片志》《滇池传》。同年,在英国出版了一部主编英文著作《历史至今水管理的文化动力》。这是他学术收获最为丰盛的一年,而他的学术人生也可从这三本书得到回溯。

  《大转型时代的影像记忆:基诺族图片志》,是一部通过图片反映基诺族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的学术志书。书中的36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是从郑晓云20世纪80年代在基诺山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所拍摄的2000余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图片所记录的很多基诺族文化现象今天已经消失了,使之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这本书从调研到出版,跨越了近40年。

  1982年12月,还在云南大学历史系读书的郑晓云跟随班级的实习队第一次来到基诺山区,开始了他对基诺族长达40年的研究。1983年大学毕业后,郑晓云进入乐竞体育从事科研工作,完成了一个月的工作培训后,他再次背上行李返回基诺山。此后近十年中,他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基诺山进行调查研究,走遍了基诺族居住的村村寨寨。此后出版了三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一批论文和调查报告。

  从基诺山开始,田野调查成了郑晓云治学的基本功。他的足迹也从基诺山逐渐走遍云南大多数民族地区,最后走出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郑晓云开始研究傣族,随着改革开放,对傣族的调查研究也从云南延伸到了国外。他先后50多次前往泰国、老挝、越南、缅甸,以及中国西双版纳州等有傣族历史渊源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揭示了中国和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状况,构筑起了“傣泰民族”和“傣泰民族文化圈”理论,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为理解中国和周边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郑晓云有了乐竞体育机会到海外开展调研,至今他已造访了近40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无论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是进行学术讲学,郑晓云都会就地开展田野调查。目前他在海外已完成了100多个田野调查点的调查。他只身逆尼罗河而上,对埃及境内尼罗河段进行了考察。在美国,他在两年间完成了科罗拉多河美国境内2000多公里河段的全程考察,及大格兰特河部分流域段的考察。他还和同事一起,进行了红河从源头到源尾的全程考察,从云南到澜沧江湄公河入海口的考察,这些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来说,还是第一次。他的足迹还留在了伊朗的坎儿井、意大利的罗马引水渠、德国高斯矿山引水工程、摩洛哥沙漠水 井、南非瓦尔河大水坝等田野点上。

  田野足迹,充实了郑晓云的学术人生之路,使他的学术视野不断开阔,成为他取得学术成就重要的基石。而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则是他的学术追求。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郑晓云敏锐地捕捉到文化认同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前沿性,用2年多写成中国第一部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的著作《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并在199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初步构建起了文化认同研究理论框架。

  郑晓云是中国“水历史”概念的提出者,也是中国水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专注水的研究,并开启了国际合作交流之路。为了把水的研究范畴扩大到更广泛的学术领域,使水的研究更具有社会性,他在中国率先提出了“水历史”的概念,并且进行普及推广。水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当时是“一个孤独的学术领域”,但20多年的坚守和辛勤探索,郑晓云在水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2021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各民族水文化调查与研究》获得立项。

  勤奋的工作,让郑晓云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以第一作者出版的学术著作有17部,主编学术书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郑晓云的学术之路也从本土走向了世界。

  郑晓云在国际交流中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于中外水历史文化交流的推动。先后在国内主办了近10次国际学术会议,为国内多家单位牵线搭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学术研究项目,对外积极宣传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内积极介绍国外最新的学术理论动态。2011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成立的国际水历史协会主席。2013年,获首届“云南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

  郑晓云的研究立足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现实,不断探索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在2009年云南经受干旱过程中,率先成立研究小组开展对策研究,提出建设百万小水窖、建立干旱治理长期机制等,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云南抗旱抵抗干旱作出了贡献。对水问题的人文研究等,都显示出他对现实的关注和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

  年过六旬的郑晓云仍然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近两年来,他提出了“水文明”“长江水文化”等理论概念,并积极推动科研实践。郑晓云常说:“科学创新是从概念开始的,而概念又来自于实践,只有概念的确立,才能引导科学的创新。”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信仰。

来源/作者: 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