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五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0/9/28 17:04:00|点击数:

社会主义信仰及其存在合理性探讨
 胡 建
摘要:涵泳于马克思笔触的与资本主义质底殊异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理想模式存在的未来社会构思,它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而追求未来理想,因此可被看作是一种无神论信仰。这种信仰的理论基石是人的社会化本质,正是在“人应当拥有与自身本质相配称的社会”的意境中,马克思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共产主义社会(至少与共产主义社会同义)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主义信仰对我们今天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具有批判性、导向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天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并非马克思原意的后资本时代的社会主义,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发展战略都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
 
 
论政府责任的合理性基础——以政策过程为中心
 东 日
摘要:合理性是指符合理性的行为或属性。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可以把合理性分为政治的、行政的、社会的三种。政治合理性的判断标准有,政治主体所奉行的理念和所做出的行为是否符合时代及所代表的政治基体的利益要求,以及政权或权力地位。行政合理性的含义包括: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用尽量少的资源和时间解决好行政所面临的具体社会问题;符合法制规范。社会合理性是在具备有关政策意图和政策行为信息的条件下,在健全的沟通机制下获得的,又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可接受的属性。而以上政策过程合理性的三种含义,就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所在,也是实现政府问责制的基本根据。
 
现代国家建构的制度保障:程序正义 
陈 毅
 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人们难以恰如其份地找到实体正义所内涵的规律性,对于实体正义人们总有种说不尽、道不明的混沌感。但是正义概念正如人权概念一样,人们又可以从底线正义的共识中找到“重叠共识”的交点,程序正义代表了底线正义、弱者的逻辑,又因为程序作为一种“决定的决定”,遵循程序的中立性规则使程序具有“作茧自缚”的功能,这保证了程序的自治,程序过程的开放性、交涉性、理性商谈性也保证了程序的正当性,程序的外在工具性价值是依托和遵循了程序的内在实体性价值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程序所具有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本质体现,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程序正义成为现代国家建设制度化保障的基础,实体正义也只有通过程序正义的过程运作才能保证结果的正义性。
 
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应急群决策:“情景-权变”范式
 刘 霞
摘要:聚焦面向多网耦合的“情景-权变”范式,在描述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应急群决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的经验信息网络、当前事件网络和主体行为网络多网耦合的情景特征和权变策略,寻求多网耦合的结构异动(情景)与决策行为变化(权变)之间的交互机理,探究情景-行为、情景-对策、情景-策略、情景-模式的依赖关系及其内在的共性规律,揭示“情景-权变”范式的基本逻辑。
 
论民族主义的两面性 
 树 民
 摘要:民族主义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建立民族国家并进而维护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曾奠定了西方近代世俗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也打下了近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鼓舞了亚非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而在今天,民族主义已经成为麻烦制造者的代名词,具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民族主义同时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和破坏性。民族主义理论的先天缺陷、激进民族主义者不懂得不同时代民族主义的主题应该有所不同均是民族主义两面性产生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
  建 军, 何 涛
 摘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自提出之日起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供给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制度保障、国际比较等内容,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梳理现有研究,从公共政策的本质特点出发,这些研究可以从价值取向、政策制定和行政执行三个维度加以回顾和评述。
 
从“中央地方关系”到“政府间纵向关系”——代表性观点与理论趋势 
 立 强    杨 书 文 
 摘要:“中央地方关系”与“政府间纵向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据“研究主题”和“研究层面”构成的二维分析框架,可以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地方关系研究和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中的17种代表性观点。纵观这些代表性观点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中央地方关系研究向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的理论转变。
 
社会学有限论的哲学基础探析 
 艳 雨
 摘要:社会学有限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后期的重要思想与研究纲领,它强调概念的运用是从一个特殊样例到另一个特殊样例的归纳过程,社会因素介入其中。社会学有限论的思想来源于密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相关理论,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尔等人从社会学角度创造性地解读并发展了密尔的归纳思想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游戏与规则遵从理论,以此为社会学有限论提供哲学辩护。
 
启蒙视域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逻辑 
 文 刚
摘要:启蒙意味着历史意识的觉醒,而历史领域之发现正是人的自由所以可能的前提,自由与历史在启蒙视域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启蒙思想家坚信历史有章可循,并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为历史寻找规律,尽管立场迥异,但他们都持历史进步的信念。而历史进步论以及“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20世纪遭到批判,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我们重新理解、反思启蒙的重要思想坐标。
 
中国现代思想与线性历史决定论 
 银 平
 摘要:中国现代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崇拜科学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性历史决定论,是指相信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自然界那样的客观的、必然的规律的认识。与通常的认识相反,线性历史决定论不是导致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忽视,而恰是对此的高扬。正是它使中国现代思想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也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
 
艾思奇早期思想的三种生命姿态 
 毅 龙
 摘要:艾思奇以《大众哲学》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对艾思奇思想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艾思奇早期思想的来源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其早期思想是源于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事件中蕴藏着的价值诉求。纵观艾思奇早期活动及其理论成果就会发现,他既是“革命之子”,也是“五四之子”,还是“启蒙之子”。这3种精神共同构成了他早期的生命姿态和思想来源。
 
孔孟关于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论及其现代意义
 雪 凤, 王 滨
 摘要:以孔孟为主的传统儒家文化,对“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一贯重视有加,它一直是传统社会安定的主要维系力量,同时也是映照大众心灵的明灯。如何做到人我相和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孔孟关于人的正名、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的鲜明主张,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定位自我与认识人我的指针。
 
民族旅游发展: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取向研究——以云南、贵州为例
 李 强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的现状说明,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使得国家与地方之间产生国家集权与民族自治、民族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4种矛盾,因此政府与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应相互赋权,才能解决矛盾,实现民族旅游持续发展。
 
云南民族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家 骥
 摘要:云南民族关系现实格局存在十大基本特点,现实的云南民族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和问题多发的时期。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国家权力在协调民族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影响诸方面,运用国家力量推动云南民族关系持续和谐发展。
 
 
民族村寨广场的社会功能 
 清 华
摘要: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部分和中心,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村落广场,虽然粗陋得不起眼,然其社会功能仍然突出,可分为村寨的核心和活动的场所两种:寨桩所在地、政治权威所在地和集市贸易地是表明其为村寨核心的主要内容,而集会、祭祀、歌舞、竞技和游戏等活动都是在村寨广场上举行,可见广场与民族村寨村民的居家生活血肉相连。
 
 
云南少数民族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赋权问题
 建 钦 陈 学 礼
 摘要:赋权是实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社区生计发展的必然途径。赋权过程中需要明确主体与客体问题、赋权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赋权和争权的双向性问题,并应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给予社区乐竞体育的权力,特别是向女性和贫困人群倾斜。而社区在决策中的高度介入、个人在项目实施和规划中的全程介入、提高社区能力、促进赋权的机制化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是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管理项目赋权的必由之路。
 
小凉山彝族疾病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以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为例
        郑 艳 姬
 摘要: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联性,不同的族群文化各有一套不同的疾病理论和治疗方法。云南省宁蒗县跑马坪乡沙力坪彝族村对疾病的认知体系及其医疗实践表明,在小凉山彝族社会,“疾病”不仅仅包括身体的病痛,更被赋予了其族群的文化想象,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嵌合在整个彝族社会认知体系中。
 
隐含契约下国企高管非货币激励机制效果分析
 敬 湘
 摘要:国企行政性的委托代理关系采取了隐含契约的形式,这种隐含的代理契约造成国企非货币激励机制——控制权激励和晋升激励机制的失效。要进行国企改革,唯有将企业高管的选择权和解雇权归还给企业,建立以公司董事会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解决企业激励机制失效的问题。
 
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决策制定——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龙 静
 摘要:不少学者认为,从集体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工作环境因素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有创造力的个人置于相互作用的人际网络之中。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检视新产品研发中的创造性和决策制定的过程,整个研发网络中所有成员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观点的质量及其被采纳的机会,而网络的结构、内容和动态变化会影响这一过程的结果。
 
产品市场竞争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张 萍, 翟 银 霞
 摘要: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竞争战略以及市场竞争力都会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而且产品市场竞争的不同维度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应与市场竞争状况、竞争战略以及市场竞争力相协调,以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最终获得企业价值的提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金融合作 
 年 松
 摘要: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必须改变应对金融危机式的实用主义思维,以促进CAFTA的高效运行为目标进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高效运行为金融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高效运行需要金融合作的支持。货币合作应重点从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入手;资本市场的合作首先要加强区域内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标准化,并互相开放资本市场;金融监管合作应建立常设监管合作机构,制定有效监管的标准和规则。
 
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文化思考 
 泉 明
 摘要:低碳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相较于属于低碳文化产品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等在场的有形的东西,不在场的无形的低碳文化观念更重要。低碳文化的培育,可以使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到复杂、多维的文化利益场境,并一展身手。低碳文化观念的树立和低碳文化手段的采用是发挥低碳文化之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
 
中国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变化趋势 
 高 林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变化,中国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经历了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过程,耐用品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居民间耐用品消费差距不断扩大,而与国际上的耐用品消费差距不断缩小。
 
比较视野下中国罢工治理的反思与展望——常态与非常态:积极解决与消极应对 
 新 发
 摘要:罢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是常态,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则是非常态。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国家罢工治理的策略不同,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在治理态度上从消极回避向积极正视的转变;二是在治理机制上实现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转变;三是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的转变;四是在治理内容上实现从简单的罢工治理向罢工治理、劳动关系治理、政府治理三结合的转变。
 
社会工作政策过程有效性及主体行为 
周 勇
 摘要:社会工作因其应用性和实务性强,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关,因而政策过程的有效性是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在包括理论缘起、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在内的社会工作政策过程中,有效理清和协调各辅助单位、支持单位和主行动单位的职能和作用,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需要强化专业实施这条主线,紧抓民间组织这个主题,大胆组织试点。在当前形势下,探索社会工作公有制实现的多种形式也显得很重要。
 
《滇南盐法图·黑井》的图形阅读与历史考证
 朱 霞
摘要:从民俗学的视角入手,使用图形阅读与历史考证的方法,对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收藏品《滇南盐法图·黑井》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云南井盐生产活动中民俗要素在图画中的表达,包括卤水资源的分配、生产活动的组织和井盐生产技术的特点,由此也可厘清云南黑井发展的历史面貌,为中国科技文献的图画类资料研究提供一个参考的个案。
 
晚清彩票市场的角逐——以江南义赈彩票与北洋顺直义赈彩票间的争夺为中心 
刘 力
 摘要:晚清,随着西洋吕宋票退出中国市场,促成了近代本土江南义赈彩票的创设。而伴随洋商在华彩票公司的纷纷创设以及又先后被取缔,则更加催生了以北洋顺直义赈彩票为典型的各省地方彩票。众多地方彩票的开设,引发了一场对其时中国彩票中心市场——上海彩票市场的纷争。在彩票市场纷争的背后,除却实在利益的考量外,亦有国人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对近代新生事物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宋代上层社会生活中的香药消费 
 时 华
 摘要:在宋代上层社会生活中香药消费普遍,表现出其消费的广泛多样性、奢侈性、雅致性、部分市场化等特点。宋代外来香药大量供应、香药知识文化积淀、上层社会富裕的经济条件、奢侈的生活习惯等共同促进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中的香药消费。虽然宋代上层社会生活中的香药消费具有一些消极的作用,但是其巨大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香药市场贸易的繁荣,并促使当时香药消费服务业的兴起,从而成为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佛教肉身舍利崇拜的宗教阐释——以九华山为例
  世 福
 摘要:舍利、肉身舍利的供奉与崇拜由来已久,是佛教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往有关肉身舍利的研究,多试图解开肉身不腐的物质层面原因,但对肉身舍利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宗教阐释显得更有意义。从中国现存肉身舍利最多的九华山可以看出舍利崇拜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在于:供奉舍利以纪念、舍利供养以祈福、舍利示现以度人、舍利灵验和感通以启信和肉身舍利正解以导行。
 
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本体和本性与方法论问题 
甘 锋
 摘要:作为一门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一直以理性本体与实践本体为学科本体,以揭示艺术活动规律、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为目的。与其所内含的“真”、“善”这两个维度相一致,科学性与人文性就成为艺术学所具有的学科本性。对于艺术的人文内涵的揭示离不开哲学方法;对于艺术学科学性的建构离不开科学方法。然而这种联合时常被单纯的学术专科研究所遮蔽,这导致艺术学研究陷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宣称享有特权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艺术学学科建设进程中,我们应重新确立对艺术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观念,准确阐释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 
 水 生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是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规律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历史化”转向以“后现代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具有独特的“历史化”的操作方式,以“解构”的态度反对以往的主流文学史观。“历史化”转向促进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与民族化的再认识 
 和 军
 摘要: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者在小说文本的实验中,不仅仅是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在审美意蕴上彰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积淀,他们的文体实验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机制和接受心理,集中体现了作家民族化的尝试和努力。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