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指出,要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建设,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云南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当前,云南应紧紧把握国际国内大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资源等优势,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逐步辐射丝路沿线国家,牢牢把握“亲诚惠容”的主基调和“共欲者融、供需者合、共享者协”的基本价值观,不断在底气上增强自信、短板上增强自省、行动上增强自觉、思维上增强自新,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主动意识、进取意识和借机求显意识,充分做活借嘴讲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借土栽花、借船出海、借油点灯等文章,加大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亲诚惠容”理念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使文化国际传播在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推动辐射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在文化输出中依旧别有用心,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对抗性和火药味,但随着一体化、多极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深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在逐步走向竞合的理性轨道,合作共赢已经和逐步成为世界主流。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增长态势总体乏力、发展总体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世界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要求加强合作、谋求发展共赢的迫切需要和基本同调的声音。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在世界经济发展整体趋冷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方能度过寒冬。而要加强合作,首先必须宽容和尊重人类创造的一起文明成果”。

  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外交总体格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整个外交的核心所在。从根本上讲,一切外交的精神实质都可以归为文化外交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人类各族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只有文相近、心相通、利相融,才能将“亲诚惠容”的理念根植于辐射国的思想文化土壤,溶解在对象国人民的血液里,我们的“辐射”才不至于成为国家和云南一厢情愿的“推销”。诚然,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润滑剂、粘合剂等功能和作用;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推进辐射中心建设的软功夫、硬推力,将发挥先导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的作用。

  二、云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优势和短板

  (一)国家定位的战略优势。首先,“辐射中心”将使“边疆”不再“边缘”。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是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尤其是“辐射中心”的战略确定位,使地处边疆的云南不再是“边缘”,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前沿”,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走向了“最前方”。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加速云南文化走出去架通新的桥梁和纽带。“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包容开放为理念,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云南省面向“三亚”、肩挑“两洋”,其北上可连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上沟通南亚、东南亚,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连接点。

  (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地缘优势是区域内国家间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物理存在和主要动因之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占我国陆上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上所述,从国际看,云南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从国内看,云南一方面承接黔、湘、鄂等中部内陆地区和渝、川、桂等西南地区,一方面扮演上述省市区对外的前沿窗口角色,使其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尤其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战略中的门户作用极为突出。云南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中的国家战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省会昆明处在亚洲地理中心、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沿边开放最前哨、大门户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最前沿、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9+2”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等多个国内外区域合作的交汇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云南文化以面向南亚东南亚为重点走出去的极佳条件。

  (三)根脉相连的人缘优势。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有17个跨境民族,其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同根同脉同源。此外,南亚东南亚生活着很多华侨,中华文化早已通过他们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彼此友好关系十分久远。

  (四)水乳交融的文缘优势。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汉文化和汉语传播普及较广泛的地区。尤其是边境地区居民,语言相通、姻亲相通、传统节日和礼俗相近。究其原因:一是双方历史上的交流联系从未中断过;二是华侨使得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更为密切;三是双方以佛教为主体的民族宗教的存续渊源,拉近了彼此关系。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间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相互融合,深化和拓展了这种文缘的优势和领域。

  (五)丰富多元的资源优势。云南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云南又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多元多样、绚丽多姿。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使云南在国际播中具有极强的张力和明显的“溢出”效应。

  (六)居高声远的发展优势。自1996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11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建设逐年上台阶,对南亚东南亚国家而言,已具备了“居高声远”的传播优势。尤其是近年来云南立足诸多自身优势,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借助国际国内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平台,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开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工艺美术品等方面“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文化走出去之“云南样本”。

  (七)逐渐成熟的渠道优势。近年来,云南文化国际传播平台、载体和渠道建设等方面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比较明显。一是会展服务业已逐步成为促进云南乃至中国同周边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加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云南多元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平台、大舞台。二是省级主流媒体逐步成为推动中国同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三是全省高端智库已成为国家和我省文化及相关国家思想文化研究的“孵化器”,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泛思考、深研究和广传播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四是其他各种政府层面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如火如荼,云南文化对外传播的“泛渠道”拓展较快。

  当然,云南文化国家传播中也还存在如下一些短板。一是国际传输体系不健全。总体而言,文化对输出的泛渠道多、主渠道少,混合渠道多、专业渠道少,且对各种渠道资源的整合利用力度不够、效果不佳。二是前沿阵地基础薄弱。云南作为一个地处边疆、内陆临边、民族众多、国境线长、贫困面大的山区省份,虽然近年来先后编制实施了《云南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云南省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规划》《云南省边境25县文化工程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发展规划,但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作为文化输出重要前置隘口的边疆、边境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文化溢出的能力较低,反渗透的“防御工事”及免疫能力不够强。三是落地项目推进迟缓。受项目落地国的政策、法规、经济、人文、地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省内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短缺、国家和省的配套政策、审批制度等综合因素制约,近几年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设的一些项目总体推进较为迟缓、落地生根的效果不佳。四是人才建设瓶颈明显。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提速,破解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匮乏的难题已是当务之急。较之国家层面,云南文化走出去中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五是规划引领作用不强。云南虽然于2016年编制了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建设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规划的空白,但因一方面对对象国的法律、法规、政策、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领域研究不深不透,并与国家层面及省内其他领域规划的整合和衔接不够,存在“一厢情愿”和各说各话的问题,一些项目难以落地生根,其对推动云南文化走出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政策保障后劲不足。国家层面专门针对文化走出去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是最近两年才逐渐建立健全起来。云南暂时尚未就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制定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三、加强云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传播体系,增强立体感。一是构建传媒舆论体系。媒体应在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与互联互通,扩大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觉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和责任,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周边舆论环境。二是构建学术智库体系。党校、高校及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等智库机构应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国际传播中积极发挥重要的熔炉、高地和中枢作用,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展现文化自信、体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厚含亲诚惠容思想、适合对象国人民“口味”的文化精品和其它理论成果,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三是构建高校涉外教育体系。目前,省内各大重点高校不仅将南亚东南亚乃至丝路沿线部分国家语种的教育纳入教学课刚体系,还招收了不少上述国家的留学生,同时也是中国学生外送留学的主要策源地和供给地。因此,高校在国际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中理应成为一个双向乃至多边、开放且包容、纳贤与广智、聚源与发声的平台。四是构建宗教与外交体系。从国际关系角度理解,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政治文化都是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必须充分发挥好宗教机构、团体的作用,主动对外阐释和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此外,互驻外交机构不同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中地位极其特殊、作用至关重要。五是构建文化贸易体系。国与国之间通过相互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将文化物化、符号化、商品化,并使其在时空交换中产生延伸价值,这是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具活力的渠道之一。六是构建航运通关体系。边境口岸、港口和机场等发挥着文化对外传播的“路由器”和重要窗口等作用。七是构建政府间其他体系。应充分发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搭建的各种展会、论坛、赛事、缔结的友好城市、互设的文化年及智库论坛交流等载体和平台,促进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八是构建外语译制传播体系。应加大力度做好优秀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演艺文化精品、报刊杂志等文化产品的对象国语言抑制传播推广工作,译制推出乐竞体育对象国人民听得懂、看得明白、能消化吸收的优秀文化产品。九是构建民间交流传播体系。政府应抓紧研究,制定政策,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在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涉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其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讲透中华文化精髓,增强认同感。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和政治危机背后都隐含着文化与身份认同危机。没有哪个国家的文明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对他国传统文化不具有“排异功能”。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大背景下,美国、日本等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仅从军事层面做文章,在文化领域也添油加醋地做了很多功课,使得像南亚东南亚这样与我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国家都对中华文化或多或少产生戒心。因此,在面向以这些国家为主的国际文化传播中,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首先都必须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贵和重德、宽厚友善、重义正道”的精髓和内核,宣传我们文化外交中“亲诚惠容”的理念和“共欲者融、供需者合、共享者协”的价值观,增强对象国人民的认同感,达到静水流深、润物细无声和琴瑟和鸣的效果。

  (三)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增强亲近感。云南处在中国—东盟深化人文交流、促区域合作的最前沿。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国家战略,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文化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关于加快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合作协议》等平台资源,加强通道建设,构建文化交流枢纽,建设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促进边境沿线的口岸文化建设,使云南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进一步围绕民族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品牌,并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产生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中介机构,推动云南文化走出去;进一步用好商洽会、文博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民族工艺品博览会、中国·东南亚·南亚电视艺术周、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澜沧江—湄公河文化艺术节、德宏中缅胞波节、昆明泛亚文化艺术节等重要节庆会展平台,通过扩大交流,在互动互惠中把“亲诚惠容”的理念和“共欲者融、供需者合、共享者协”的价值观融入周边国家思想文化的血液里,增加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亲近感。

  (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增强获得感。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因此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无论是“认同感”或是“亲近感”,其基础、前提和动因都是“获得感”。一是提升云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对象国发展文化贸易,使双方和多边都获利,毋庸置疑,这是一条捷径。应集中打造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不断促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云南乐竞体育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参照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以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目录,统筹考虑云南文化产业单位名录库中文化企业的出口总额、产品结构、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因素,制订我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评价办法,定期发布《云南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云南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二是支持文化出口重点领域。支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广播电视、出版及版权服务、工艺美术、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以创意为核心、具有高增值性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增长点。三是建设文化出口重点平台和渠道。依托省内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出口潜力、配套条件较好的省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示范区),适时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示范区)。

  (五)强化边境传播能力,增强前沿感。应高度重视边疆地区尤其是边境线文化输出和屏蔽的双重功能,同时在“输”和“堵”两个方面用心用力。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强化边境沿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送文化到边境的省、市、县三级常态化机制,不断丰富边境地区群众尤其是少小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丰富边境地区文化形态和内涵,既要加大力度打造公共文化产品,让边境地区群众尤其是少小民族群众真切感受和充分分享中国文化发展成果;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最大潜力地发掘边疆边境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让边疆边境群众在文化发展中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充分依托周边国家人员和产品往来频繁、国家对外交流与展示地位重要等优势,增加和提升边境口岸对外文化展示、传播功能,将其打造成人员交流口岸、贸易通关口岸和文化展示、传播窗口;四是加大边境地区州市广播电视媒体建设力度,临边州市一级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公共频道频率资源,增设边疆边境和对象国少数民族语种传输的栏目或节目,主动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丰富民族文化的使命。

  (六)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增强落地感。一是加快文化演艺精品走出去。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积极推动《云南映象》《梦幻腾冲》《宋城千古情》《十面埋伏》等一批云南优秀演艺精品拓展境外市场,扩大生存空间;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办好“联合春晚”;进一步包装打造和提升与柬埔寨合作推出的大型演艺节目《吴哥的微笑》,将其打造成云南演艺节目走出去的范本,推动与其他南亚东南亚和丝路沿线国家合作,推出乐竞体育叫好又叫座的演艺文化精品。二是加快广播电视走出去。进一步扩大云南广播电台香格里拉之声广播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覆盖率、提升传播能力;加快推进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南亚东南亚落地覆盖项目和云南广播电视台与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合作交流项目;实施好云数传媒DTMB南亚东南亚拓展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在海外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我国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在南亚东南亚落地覆盖;与南亚东南亚国际联合拍摄和播出《南方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探索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双向或多边广播电视记者站,加强媒体人员交流与合作;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打造“南丝路影视联盟”,进一步推出乐竞体育展示合作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精品;加强东南亚南亚语电视编译播映工作;加快拓展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产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加快报刊杂志走出去。以版面购买方式,在外国主流报纸上开设《中国·云南》专栏;加速推进外宣“四刊”(中缅文《吉祥》、中泰文《湄公河》、中老文《占芭》、中柬文《高棉》)实施,扩大发行量和覆盖范围;推动云南报业集团与柬埔寨高棉集团创设“高棉传媒”项目,逐步将其建成柬埔寨第一个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出版、印刷于一体的融合式新型传媒集团;推动云南网南亚东南亚传播平台建设项目。四是加快中文出版物走出去。加快南亚东南亚国家中文实体书店落地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出版物的海外市场;加大优秀出版物对象国翻译推介工作,让乐竞体育优秀精品图书走进对象国人民的阅读视野;积极探寻与对象国合作推动汉语教材及课外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用好用活对象国教育阵地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充分依托云南大学出版社被商务部授予“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出版基地”等国家级重要阵地优势,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及丝路沿线国家有关机构开展合作,加快外向型出版发行业发展。

  (七)注重总体规划引领,增强战略感。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进行战略布局,形成长效机制,出台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应加强和国家相关专业规划衔接,从国家推进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中找准云南的定位、用活国家的政策、依托云南的优势、走出云南的特色、提升云南的贡献率;应充分整合各种已有的规划资源,进一步对南亚东南亚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决策体制、政策体系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加强与上述国家沟通交流,进一步充实、完善、拓展、提升人文交流中心规划,系统、全面和科学地确定加快云南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体系,将其上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底气感。国以才兴,业以才立。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光有文化自信还不够,这只是对民族本体文化的深深认同;如何将这种本体认同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对外传播的能力自信,补齐人才短板,增强传播底气是迫切要求。一是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和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二是充分整合各种文化人才资源,全面发挥政府专业机构人才、民族宗教人才、民间文化机构人才、高校人才、企业人才、在外工作和留学人才、涉外机构人才等的积极作用,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出台政策、创造条件,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其在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与南亚东南亚和丝路沿线国家加大文化人才交流合作的力度,采取短期交流、开展培训、相互引进等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挖掘、盘活、用好人才资源。

  (九)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保障感。建议抓紧政府研究出台加快云南文化走出去的实施意见,将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转变为行政决策和具体行动,做好重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和具体项目落地工作,着力提升云南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层级和水平。

  总而言之,提升云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云南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对外提升本省乃至国家对外影响力、软实力、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展示中国国家良好形象,用“软输出”展现“硬实力”的长远谋划,必须高瞻远瞩、久久为功,才能在未来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站上高位、争取主动、成为引领。

  (笔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机关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