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框架内的6个经济走廊之一,是连接我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孟加拉的国际区域经济带。佛教是中国、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四国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加强四国外交联系的重要资源。开展佛教交流有利于增强文化亲近感,增进了解与互信,促进民心相通,对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四国人民的交往中,佛教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印度和孟加拉的僧侣在佛教传播史上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缅甸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印度和孟加拉仍保留着一些举世瞩目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圣迹。悠久的历史联系,为彼此之间开展以佛教为主题的民间外交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民间外交资源。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与儒家和道家思想融会贯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三大语系佛教并存的国家,至今仍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被誉为大乘佛教第二母国,对亚洲和世界佛教有着重要影响。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虽然现在印度以印度教、伊斯兰教为主,但作为佛教的故乡和佛教圣地中心,仍然对佛教国家有较大影响。印度佛教徒不到其总人口的1%,但印度特别重视在东南亚和东亚进行“佛教外交”,努力塑造其“亚洲文化之母”的形象。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弘法和求法的僧侣不断往返于中印之间,使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融会贯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两国佛教交流频繁,印度的“玄奘纪念堂”就是中印两国佛教交流的见证物。该纪念堂位于佛教胜地那烂陀寺遗址附近,1956年两国政府开始合作筹建,中印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共同商定修建,是中印传统友谊的象征。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中印关系恶化,玄奘纪念堂并未完全竣工。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印关系的全面改善,该项目得以重启。2006年中印友好文化年,两国合作修复了玄奘纪念堂,并于2007年2月举行了落成仪式,为中印重新架起了佛教交流的桥梁。

  近年来,在中印两国首脑外交中,佛教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与印度莫迪总理的“佛教之约”被传为佳话。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印期间强调了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佛教纽带,并在莫迪总理陪同下回顾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古吉拉特邦研习佛经的情况。其间中印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密切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宗教交往、为印度朝圣香客提供便利,应印方要求,中方增开经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陪同莫迪参观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回顾中印两大文明互鉴、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圣菩提树”也是中印佛教交流的重要载体。佛教传说,悉达多王子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从该树繁殖延续下来的菩提树被视为佛陀的象征、智慧的化身,是圣物,称为“圣菩提树”。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带来一株菩提树,栽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更名为“光孝寺”),这是中国第一棵菩提树,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在此树下祝发受戒。此后,菩提树在南方寺庙中广为种植。1954年印度时任总理尼赫鲁访华时,向中方赠送一株从菩提迦耶那一棵菩提树的一根枝条培育而成的高15厘米、有5片叶子的幼苗。此树苗栽种在北京香山脚下植物园的温室中,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幼苗已有5米多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并结了果实。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西安,时又带来一棵菩提树苗,象征着中印友好关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国家,全国约有90%的人口为佛教徒。中缅友好交往中,佛教交流始终是一条主线,两国很多时候由于佛教而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和友谊。中国的佛牙舍利与缅甸人民有着殊胜因缘,是联系两国佛教信众的黄金纽带,“佛牙外交”对中缅关系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应缅甸政府请求,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分别于1955年、1994年、1996年和2011年,先后4次赴缅供奉巡礼。2013年,中国佛教协会向缅甸仰光大金塔捐赠3尊佛牙舍利等身塔复制品。2014年,缅甸政府向我国洛阳白马寺捐建的缅式风格金塔落成开光,时任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的吴登盛亲自出席典礼活动。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2015年和2016年访华期间,分别到北京灵光寺和陕西法门寺参拜。中缅佛教佛教界交往密切,1996年,缅甸政府首次通过外交渠道邀请中国僧人赴缅甸留学,对增进南、北传佛教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缅僧团互访日益频繁。2017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缅甸访问交流,2018年7月,缅甸高僧代表团来华访问交流,开启了中缅佛教交流的新篇章。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间的佛教交流也甚为广泛。中国云南边境一线的一些少数民族笃信南传佛教,两国边境地区僧侣和信众往来频繁,增进了两国边民的友谊。

  孟加拉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佛教兴盛之地,佛教寺塔建造兴盛,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在佛教传播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孟加拉佛教呈复兴趋势。中孟两国佛教交流历史悠久,法缘佛谊深厚,孟加拉古代高僧阿底峡尊者不仅是两国佛教界友好的先驱,更是两国人们友谊的使者与象征。11世纪初期,阿底峡尊者受西藏智光王延请到中国西藏弘法,为西藏佛教的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阿底峡尊者在西藏逝世后,他的骨灰被藏传佛教徒珍藏供养。1978年6月,孟加拉佛教代表团来华迎请阿底峡大师灵骨,中方在北京广济寺举行了隆重的恭送和迎请仪式,孟加拉佛教界在达卡法王寺举行了隆重的供奉仪式。2017年2月,中国佛教界援建的阿底峡纪念堂和舍利塔在阿底峡的故乡竣工落成,这是“中孟友好交流年”中一项最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动,不仅是中孟两国传统友谊的见证,也是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新起点,具有里程碑式历史意义,必将在两国交流史上留下印记。

  佛教是中、印、缅、孟四国历史与文化的共同元素,是四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佛教纽带和人文交流作用,有助于促进四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传统友谊,营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乐竞体育缅甸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中国民族报》(2019年03月0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