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接壤边境线最长的国家,与我国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它是联结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对于我国西南对外开放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8年9月9日,中缅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是2017年11月我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缅甸期间提出的合作倡议。中缅经济走廊北起我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到缅甸曼德勒,然后分别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形成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顺利推进将有利于带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前景。
中缅边境跨境民族聚居区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枢纽。缅甸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掸邦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是中国世居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在漫长的中缅边境线上,有汉族、傣族、景颇族、佤族、阿昌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布朗族、德昂族、回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十余个民族跨中缅两国边境居住。因此,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跨境民族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要充分发挥跨境民族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中缅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跨境民族聚居区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前沿阵地。由于跨境民族居住地域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国界线的划分并不会隔断他们彼此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跨境民族与境外的民族同胞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在促进中缅经济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是中缅经济合作中可以借助的宝贵资源。由于跨境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心理意识相近,民间交往、社会互动频繁,在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发挥媒介和纽带作用。跨境民族密切往来有利于民间层面友华、亲华倾向的增强,从而为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中缅边境跨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该经济走廊合作倡议的提出得到了缅甸政府、各党派和民间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缅合作的重要主题。跨境民族熟悉缅甸风土人情和文化需求,又有语言优势,在对缅甸民众进行中国政策解读时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隔阂。
一是通过同源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进交往交流。共同的历史源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分布在国界线两侧的民族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情感。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民间交往不会因国界线的存在而止步。他们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通婚、边民互市、宗教互动、走亲访友等现象非常普遍。我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富邻、安邻”的外交政策的实施,应从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入手。尤其是注重开展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情感。
二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跨境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根基,挖掘跨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必然会加强跨境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互相的信任和同源情感,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也利于跨境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宣传历史上友好互动的重大事件。对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的重大跨境互动事件要大力宣传,并定期举行纪念活动。例如1956年12月16日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举办的“中缅边民大联欢”是中缅外交史上的大事件,是中缅两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增进中缅友谊而举办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盛会,对巩固中缅胞波情谊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了中缅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但只有实现“民心相通”,才能为政策沟通和经济交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中,跨境民族将起到沟通国家间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是我国可以充分利用的既有资源。
(作者单位分别为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乐竞体育缅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