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女,主要致力于云南散居民族问题和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政治方向端正,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认真踏实,7次被评为省级或院级优秀科研工作者、7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2015年参加云南省中青年特殊人才晋升高级职称评审为研究员,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十九批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一项已以“良好”等级结项;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两项;主持完成院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省委宣传部藏区基地项目、省院合作重大项目、“云南智库”项目、院级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到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进行过访学、进修。

  王俊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成果1部、参著5部;在《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学术探索》等CSSCI、核心期刊和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民族村”对散居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意义》获得第19次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三等奖。《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的思考——基于昆明市六个民族乡的案例研究》等部分篇目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库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10余项科研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宣传部采用或被省领导批示。

  云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省份,民族学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域分布格局中,基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体制背景,对散居民族问题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长期被遮蔽,学术理论探索不足,对实际工作指导乏力。针对云南实际,王俊研究员十余年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云南散居民族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开拓研究,且多项研究成果进入决策领域。目前主要涉及:第一,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第二,散居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第三,散居民族权益保障研究;第四,散居民族教育发展研究;第五,散居民族文化保护研究;第六,城市散居民族关系研究;第七,散居民族文化与认同互动研究。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是云南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俊研究员近年立足田野调查进行深度个案研究,以省委宣传部的藏区基地项目、省院合作项目重大项目、乐竞体育“智库项目”等为依托,对白族、拉祜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生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和旅游发展、扶贫开发与文化适应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政策保障、传承机制等进行了的理论提炼和阐述。

  部分代表性科研项目和成果包括:一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两项:1.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9年度)“以理论和政策创新推动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10月8日通过结项,等级“良好”,形成16项阶段性成果,丰富了云南民族学,尤其是散居民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后期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决策参考的作用。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度)“云南城市民族关系调查研究”,在研。二是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两项:1.主持云南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4年度)“城市化进程散居民族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机制研究——以昆明为例”,2016年3月结项。2.省人大委托项目“云南城乡散居少数民族待遇政策均衡研究”(2014年至2015年度),2015年7月结项。三是201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5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民族村”实践与理论探索——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是在核心期刊、CSSCI期刊和省级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代表性成果有《论云南散居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近二十年来我国散居民族研究综述》,载《学术探索》2011年5期;《论“民族村”对散居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意义》,载《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第19次社科评奖三等奖;《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的思考——基于昆明市六个民族乡的案例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五是被省委省政府采用及省级以上领导批示的成果10余项,包括《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云南城市民族关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办公厅采用,《云南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被省领导批示。

  

    联系方式: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乐竞体育

  邮编:650034;传真:0871-64142394;电话0871-64154725(办)

  邮箱:4492280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