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赓续精神血脉 传承红色家风
时间:2023/9/4 15:52:25|点击数: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古圣先贤,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教化与熏陶,都自觉将家风通过各种教化方式渗透到家族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中。红色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或生活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体现。红色家风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者:
一、立德勉学、注重忠孝
在传统儒家的价值体系中,有“三不朽”之说,认为人生真正的“不朽”有三:最高是“立德”,亦即修道立德,感召世人;其次是“立功”,亦即建功立业,有功于民;再次是“立言”,亦即著书立说,惠泽后人。儒家“三不朽”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致使传统家规家训特别强调“立德为上”,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注重以德立身成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育子孙:读书治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为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历来把道德修养作为党性修养的基石来抓,始终坚守精神追求,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和弘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以崇高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人心、引领风尚、凝聚力量。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简称《修养》)演讲,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为此,共产党人要时刻反躬自省,注重修身养德,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进行修养,做到身、心的彻底净化。
中国古代家风注重立德勉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涉务篇中告诫子孙:为人处世,不仅要勤勉学习,有“薄技在身”,也要经世致用,立身行事要重实学,涉世务,不虚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用之材。红色家风就继承了中国古代家风立德勉学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自己崇尚学习,还督促、引导家庭成员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1941年1月,毛泽东在写给正在苏联求学的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道:“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小女儿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让勤奋向上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不断开阔知识眼界、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乃至家庭成员都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
忠孝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条血脉,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毕生追求。古人有言: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中国古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红色家风继承了中国古代家风注重忠孝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中指出:“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忠、最大的孝。”从而破解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的历史困境,同时赋予了共产党人全新的忠孝观。1944年2月,朱德的生母去世。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悼文《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大孝”,充分彰显了最深沉的赤子之情和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在革命年代,忠意味着“断头流血以从之”;和平时期,忠表现为“再苦再累也值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忠孝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和实践者,将“忠孝”的内涵拓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廉洁奉公、谨慎用权
廉洁奉公、谨慎用权是中国古代官宦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人认为,“仕宦之法,清廉为最”,出仕的首要要求就在于清正廉洁。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也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贪官污吏为了聚敛财富,不惜损公肥私,弄权枉法,巧取豪夺,百计搜刮。其所作所为,既戕害了政治的清明,又加重了百姓的苦难,所以上下交伐,既为朝廷所不容,更为平民所不齿,成为众矢之的,千夫所指,万人唾骂。未曾暴露之时,心神不宁,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一旦东窗事发,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而且“殃及父母,祸延子孙”。像这样的人,心劳日拙,心力交瘁,自然难望有身心康泰之日了。在中国古代社会,戒贪的典故颇为多见。诸如,东汉时期名臣杨震曾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曾在北齐及隋朝任官的房彦谦,一生清贫、两袖清风,然而名声极好,他对儿子房玄龄说:“人皆因禄富,我独因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廉洁奉公、谨慎用权也是共产党人家风的核心内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廉洁家风建设,教育子女和亲属廉洁自律、远离特权、坚守正道。毛泽东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始终恪守亲情“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线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十条家规”。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教育子女“接班不要接官”。陈云教导孩子,“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彭德怀对待亲友,奉行“近水楼台不得月”。胡耀邦也要求他的亲友,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不能以他的名义和特权谋取私利……这样的家风,全党为之敬仰,百姓为之钦佩。老一辈革命家深刻认识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为亲朋好友谋取任何私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把良好家风建设列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开创了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的崭新局面。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配偶和子女,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坚决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作为家属,也要明事理、畏法度、勿攀比、慎微始,坚决守住“大后方”,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中国古人强调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大禹漠》即有大禹“克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此外,《左传》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论述。事实上,勤劳和俭朴是密切联系的。无勤则财物没有来源,无俭则财物将消耗殆尽。清代石成金《传家宝》说:“勤俭两件,犹阴阳表里,缺一不可。勤而不俭,譬如漏卮,虽满积而亦无所存;俭而不勤,譬如石田,虽谨守而亦无所获。须知勤必要俭,俭必要勤。”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也说:“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在他看来“不勤不得以成家,不俭不可以守家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历代共产党人家风家训的突出特点。习仲勋就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从不娇惯。习近平同志2001年给父亲习仲勋写的拜寿信中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艰苦朴素、勤俭克己的家风。焦裕禄坚持“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人生信条,成为子女传承的家风和家训。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时,要求女儿婚礼一切从简,不请客收礼。为此,我们要见贤思齐,把好家风作为一面镜子,常常照一照自己,把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可以说,正是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催生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是长征路上的草根树皮,支撑了北上抗日的滚滚铁流;正是延安的小米饭粗布衣,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灿烂曙光。
总之,红色家风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红色家风作为我们党百年征途中的传家宝,折射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必将光照后人,激励后辈。
【作者 赵娟系乐竞体育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乐竞体育、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