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蒋文中:林则徐不拘一格选云岭英才

时间:2023/1/28 15:39:21|点击数:

  云南选才用才育才史话

  林则徐不拘一格选云岭英才

  培养之,扶植之,使天下之才皆足以为我用

  昆明黑龙潭公园内的林则徐铜像 本报记者 耿嘉 摄

  1940年李根源书写刻石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不因祸福避趋之 本报记者 耿嘉 摄

  林则徐《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局部)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云南一向爱才敬才,近年来,云南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本报开设“云南选才用才育才史话”栏目,探究云南古代选才用才育才的历史佳话,汲取新时代人才工作智慧力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古也有鉴。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两度在云南任职,他整顿矿业、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化解民族矛盾,政绩显著,特别是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为当时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主持乡试为国选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谨记家训,时刻把人才工作放在施政之首位,为培养和选拔有“体国经野之士、博学多通之才”作出毕生努力。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在复邵懿辰的信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他的人才观。“夫为国首以人才为重”,提出“有才而不用与无才同,用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然则培养之,扶植之,使天下之才皆足以为我用,是所望于执事,所谓虚公而好善之人矣。”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出京前往云南任乡试正考官,这是林则徐第一次到云南。一路走滇黔古道,了解民情,沿途作诗,编成诗歌手稿《使滇小草》,其中《驿马行》一诗便是由驿马联想到了当时官场用人制度弊端,借此抒发珍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感触。

  林则徐到云南后,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提出“俶诡浮薄之词,概斥勿录”的取才标准(林则徐《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激发云南士子踊跃报考。林则徐体察每一名学子寒窗苦读的不易,对科考尽责尽心,严格把关考试各环节,“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他和副考官吴慈鹤一起,对全部试卷仔细“逐加评点”,杜绝舞弊。经反复甄选,这次考试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在次年举行的庚辰科会试和殿试中,云南举人有12人考中进士。

  发榜后,他还“访询舆论”,以确保客观公平。乡试结束后,林则徐写了《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欣喜地表达了边远云南以往给人“质鲁少文”印象,“由今视之,挺华擢秀,蒸蒸日上”。他还主持选编了试卷中“择其文艺诗策尤雅者十四篇”,送呈嘉庆皇帝御阅,以示云南乡试的公正和边陲士子的才学,充分体现了林则徐在云南爱才和用心为国选才的责任心。后人对林则徐广选士子“擢拔公平”的举措称道不已。

  办好书院培育人才

  林则徐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他前往主持云南乡试时,了解到当时昆明有一所五华书院,及才学出众的“五华五子”(云县杨国翰、大理李于阳、呈贡戴淳、昆明戴炯孙、楚雄池生春)。在己卯科乡试中,除了“绝意仕进”的戴淳未参加考试外,其他4人皆中举,杨国翰、池生春、戴炯孙先后在上京会试和由皇帝主持策问的殿试中,考中进士,传为美谈。林则徐非常高兴,庆幸为国家选得“真才”。之后,林则徐与杨国翰相交14年,相互砥砺为国奉献,成为佳话。

  杨国翰获进士后,先后出任浙江奉化、诸暨、海盐、仁和(今杭州市下城区)、海昌(今海宁)等地知县及玉环同知、东海防塘官。他在各地兴学施教,兴修水利,平允盐务,肃清海洋,政绩斐然。杨国翰任浙江奉化时,林则徐也外擢浙江,接任杭嘉湖兵备道,二人“公暇,辄得谈励”,关系更加密切。当时的浙江巡抚帅承瀛对杨国翰非常器重,评价杨国翰“有古名良风,不可以百里限”,同时称赞林则徐为国家选得济世之才。后林则徐升任江苏按察使,在晤面不便的条件下,杨国翰与林则徐通过书信往来,对地方治理整顿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清吏治、靖闾阎、驱鸦片、除烟馆、去莠民、安良善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相互启迪。

  从杨国翰写给林则徐的《上江苏林臬台书》和林则徐回信《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国翰书》中可看出,杨国翰与林则徐相互启发。道光十三年(1833年)杨国翰病逝后,林则徐为其撰写墓联和墓志铭。墓联“望重五华,才高三迤;功歌两浙,名达九重”,高度评价了杨国翰的文学成就和政绩。“英年长才,朝廷方倚大用,吾辈正俟虚席,兹乃忽闻其讣,而为之撰其墓焉”,为国家损失人才而惋惜。

  五华书院是云南书院中办学时间最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学校,这与林则徐倡导用“勤于启迪,严而有法”,使“人才奋发”的育才思想之传承有关。林则徐作《题秦琴山凤梁滇华五芝图》云:“使导导我滇山麓,珍翠文犀看不足。五芝闻在五华巅,足茧随君蹑幽谷。一芝蹇卧云外峰,四芝采采归筠笼。灵根未许落凡手,合种君门为君有。人间艳说桃李花,君能识拔超烟霞……”盛赞昆明人文景观,表达他重视办好书院,传扬优秀文脉,并期望有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海纳百川容才用才

  在选才用才实践中,林则徐积累了一套不拘一格、行之有效的识拔人才办法。他常召见僚属绅士谈话,倾听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看法及兴利除弊的意见,把他们的见解与自己调查掌握的情况对照,以验证“其人之诚伪,事之是非”,并将考察的结果详细记录存档,以备选才用才。时至今日,昆明还有林则徐便装出行到翠湖和闹市茶铺中了解舆情、发现人才的故事。通过长期“搜访人才,周知庶务”,积累了大量资料,专设人员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保管。据清人笔记《瞑庵杂识》载,林则徐在斋中设一大柜,内有十八个箱子,将人才资料按省分类归档,便于查找,做到“家居在官,常以搜访人才,周知庶务为事,故所至事无不办”。

  林则徐还十分重视对官员品行和政绩的实际考察。如1849年,林则徐了解到任永昌知府的张亮基为官廉洁,为政“于地方之利弊,无不访察周知,于风俗之浇漓,无不革除务尽”,特向朝廷奏称:“将来遇有兼辖迤西及统辖滇省之任,如蒙简畀鸿慈,似张亮基皆可力图报称,以收得人之效。”清廷在滇省不靖的情况下,将张亮基从知府擢升为云南按察使。由于张亮基政绩显著,又由布政使、巡抚而擢居滇督重位,成为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封疆大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林则徐对幕后及在野的人才也很留心。他在云南时,曾专聘多次会试不中,以教书自给的左宗棠入幕,虽然左宗棠因故未赴,但林则徐始终器重其才。林则徐由云南告病还乡,路过湖南时,特别邀请左宗棠到舟中畅谈,期许甚厚,予以左宗棠莫大的鼓励,后来终成大才。左宗棠在为林则徐遗著《林文忠公政书》作序时,不胜景仰之意。综观之,真正能够用人的人,都有“爱才若命”的特点,林则徐即其一例。他随时随地都在留心人才,且对人才不是“居高临下”地使用,而是虚怀若谷向他们咨询请教,择其善者而从,既能裨益自己从政的智慧,又能挖掘人才的潜能。因为林则徐作为政治家,深知得天下贤才而重用之,知人善任,让人尽其才是国家之大幸。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今云南石林风景区,后人刻写的林则徐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说明了他在使用人才上,有海纳百川的大度,为官清正奉献,受人尊重,为后人所师表。

  林则徐在民族危亡之际,禁毒销烟、抵御外侮的壮举被广为传颂。而他胸怀“国之大者”,身体力行,重视培养人才,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乐竞体育历史、文献所    蒋文中)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