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吴莹: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及其云南实践

时间:2022/4/13 9:06:42|点击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不断探索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最终找到了深植国情、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诠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获得解放当家作主后,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脱贫攻坚“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奇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展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回溯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史,也是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从被动现代化到主动现代化、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在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孜孜以求。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饱受屈辱磨难,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成为领导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从党的文献来看,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是在国防领域,1938年1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一文中,使用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作为前提条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前提,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概括。1959年12月至1960年春,毛泽东同志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真思考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认识和思考,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党中央在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社会”来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赋予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内涵延伸到自己的发展道路领域,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历次党代会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强调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拓展和深化,为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书写下恢宏绚丽的画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也与时俱进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了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的生动实践

  云南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整体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呈现边缘性、过渡性、封闭性等特征。边疆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必然是一个艰巨、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经过艰辛努力,解决了生产关系制约下的生产力发展困境,不但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全面建立,也让曾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起点决定其现代化探索和实践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要符合自身的发展逻辑。云南解放之初,党中央作出“慎重稳进”的指示,提出了“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通过军事接管,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行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援助西藏,建立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接收和改造官僚资本、征收公粮、统一财经工作,建立新的经济秩序;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推进民主建政,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交朋友、做好事”,疏通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通过加强边境管理,开展边境贸易,援越抗法,建立起中缅“胞波”关系,形成与周边相关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领导。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由此实现了云南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后,发展生产力成为云南面临的最迫切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云南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按照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云南省委在对省情进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开展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云南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通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云南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战略,发展进入提速增量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云南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南确立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站上了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四个突出特点”“四方面重点工作”“五个着力”等要求,系统构成云南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云南坚决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作为曾经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的地区,以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为标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实践的理论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的坚持发展,也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包含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特征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从现代化的内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单一片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的生动实践过程贯穿了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经过70多年的努力,云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符合边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边疆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的是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的实践来看,真正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信念。云南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产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为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到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边疆民族地区确立了追赶跨越的发展路径。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后发展地区,其特征和环境决定了追赶跨越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云南的实践深刻表明,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在准确把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挥后发赶超优势,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云南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方式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的强大优势。通过赶超型发展路径,云南尽快缩短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加速了各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前景。

  执笔:乐竞体育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吴莹

  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