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李吉星: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

时间:2021/8/24 9:29:32|点击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在8月19日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再次殷殷嘱托维护好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及平等基础上的团结联合,民族团结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使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使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毛泽东曾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民族团结都是会议的逻辑线索和工作主题。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历史说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乱是祸”。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视其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当前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国内外局势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造性运用。

  民族团结造就了中华民族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历史上中国各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之后,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具象到云南,云南民族众多,其中世居民族多,特有民族多,直过民族多,民族自治区域多,充分显示了民族多元的特点。自古以来,在云南岭大地上,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奋斗,共融共生,民族团结已深深融入到了血脉之中,充分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血肉联系,共同书写了西南边疆的历史,也书写了国家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强大的历史纽带,凝聚各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开发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民族团结持续深入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历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始终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维护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为了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坚毅卓绝的脱贫攻坚,在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决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后”。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实现了脱贫,就是朝着幸福生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都要相互扶助,携手前行,共同进步。还在1951年元旦,当时普洱区各民族群众就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誓词写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而现在随处可见“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海枯石烂不变心”等标语,正是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中团结友爱的心声表达和情感体现。

  珍视维护好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持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不断推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事业,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生活幸福的根本保障,是守边固边强边的基础支撑。云南是边疆民族省份,有着民族团结的历史和传统,要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广泛、更久远,让民族团结成为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维系和文化血脉,让“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成为边疆各族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落实举措和成效。

  (执笔: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吉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