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坤 林延明: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
时间:2020/8/12 10:44:32|点击数:
文明交流互鉴指的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借鉴的交往活动过程。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融,彼此之间文明交流互鉴绵延两千多年,从未中断,历久弥新,不仅是中国与周边友好关系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多样文明相互尊重、共存发展的典型范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地域特点,对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演进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彼此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古代:丝路相通、亲近友好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缘相近,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充分证据表明,至迟到公元1~2世纪丝绸之路开辟后,古代中国文明与南亚文明、东南亚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多,交流互鉴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其中,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中国与南亚官方直接交往的重要陆路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增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民间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丰富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互鉴的内涵。可以说,上述几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而依托丝绸之路的连接纽带作用,古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不断丰富,互动日益频繁,既有物质文明领域的互通有无,也有精神文明领域的互学互鉴,还有不同地域诸多民族的迁徙流动,形成了丝路相通、亲近友好的历史面貌。
回顾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古代历史,古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虽然也曾发生过摩擦、冲突乃至战争,但长期持续、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的和平交往才是彼此关系的主流。并且,在长期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族人民不仅开辟了以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往来通道,而且创造了中华文明、南亚文明和东南亚文明兼容并包、交流互鉴的光辉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近现代:休戚相关、患难与共
近代以降,由于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各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被打断,彼此之间的正常交往也遭到外来因素的严重干扰。应该说,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苦难史和屈辱史,以及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史和谋求民族解放的探索史,既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共同历史记忆,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在近现代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历史条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使得彼此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自然打上了患难与共的历史烙印。
回顾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近现代历史,既有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压迫的共同记忆,也有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独立的共同抗争,在屈辱史和抗争史交织前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相互声援,丰富了世界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内涵,谱写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感人篇章。
(三)当代:命运相连、求同存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陆续赢得独立,以坚定的步伐踏上了谋求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新征程,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赶上了时代发展潮流。虽然现实国情不尽相同、发展道路各有千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之间也曾出现过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但早在各国独立前就已经存在的国际主义和区域联合理念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不断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总体上看,自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命运相连、求同存异的历史大势。
当前,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全球局势正在发生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命运与共、心手相连的基本事实没有变,仍然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都致力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亲诚惠容的周边环境,都希望加强彼此之间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因此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仍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旋律。
二、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启示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既是一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差异的历史,也是一部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历史,还是一部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竞争的历史。在数千年来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了不少鲜明的历史特点,对我们今天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特点
1、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可谓是源远流长。“源远”指的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在很早就已经开始,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就与南亚东南亚地区有了人员上的往来,并在诸如《史记》等史籍中有了明确记载。“流长”是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彼此交往过程中虽然也有曲折反复,有时高潮迭起,有时暂落低谷,但总体上从未断绝,呈持续发展态势。
2、官民并举,民间先行
自古以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并且,在官方交往长期延续的同时,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民间交流更是先行一步,带动了彼此官方交往的加强与深化。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体现出官民并举、民间先行的鲜明特色。
3、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毗邻而居,彼此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一直保持着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传统,这种传统体现在彼此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领域。应该说,在中国文明因素向外传播的同时,中国也在与周边地区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获得并吸取了有益于自身文明发展的许多东西。因此,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质,很大程度上就是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二)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意义
类似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这样绵延至今超过两千年的友好关系,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于今天我们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是文缘相融是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先天优势;二是文化认同是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三是文明对话是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三、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几点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中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时代命题的重要主张。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同样如此,需要不断为之注入文化因子、汇聚文明力量,在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实践平台,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更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故此,一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深刻阐释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二要大力挖掘历史资源,充分调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三要大力开展人文交流,不断夯实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四要大力推动南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积极推进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项目合作。
南亚东南亚既是我国重要的周边地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相对集中的地区。回顾历史,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可谓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当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好比“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展望未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定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国应携手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先行一步,汇聚各自文明力量,秉承各自文明传统,发挥各自文明优势,率先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王国平/供稿)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年第3期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