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胡晶: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3/8/10 16:22:12|点击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起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殷切期望,云南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紧紧围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探索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转型有效途径,着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矛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新乡村。

  一、制度建设护航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在过去“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围绕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城乡宜居环境、完善生态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战略性部署,同时对各主要发展方向和任务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和分解。在广大农村地区,思想引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先行统筹保护与发展,高位推动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制度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责任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优化农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相应规划体系,实现农村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坚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积极引导农村发展方式绿色转变,推动农村产业绿色化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优化配置生态环境监管力量,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围绕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重要问题,加快生态环境技术和创新管理研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民自治重要内容,提高群众参与整治、参与监督、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将村庄规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持续推进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内容落到实处。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生态基础

  云南坚持不懈地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促进农村生态资源质量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功能总体提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持续推进“三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紧密围绕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等重点,云南省委、省政府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坚持规划引导、生态优先、科学治理、绿色发展、铁肩担当的新思路,采取革命性措施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观念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重大转变。

  持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农业清洁生产,一是以“三品一标”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二是通过受污染耕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为核心,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庄规划、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重点任务,通过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分类施策技术支撑、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严格考核压实责任、党建引领村民参与等多措并举,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环境卫生观念积极转变,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发展阶段,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应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想指导下,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禁捕等工作,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森林生态资源、水生生态资源等自然生态资源质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在农村深入展开水土保护与治理工作,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环境风险防控和处置水平。推行污染地块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对农用地进行分类管理,对耕地资源质量进行基本动态监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用地安全利用水平。持续增加资金投入,扎实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措施,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坚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强化技术支撑做好人居环境硬件改造和完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引导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探索人居环境后续管理和维护的可持续模式。

  三、产业绿色转型激发生态保护动力

  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绿色发展,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云南始终把林草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经济等为重点的林草优势产业,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奖励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

  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建设提升,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设施方面,紧紧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促进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耕地建设方面,实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产业发展条件。

  新发展阶段,云南一方面应大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较好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快速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坚持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方向,突出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综合效益。建立和完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业标准规范生产;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监督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在挖掘和传承传统绿色生产模式及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绿色生产经验,探索出适宜本土的绿色生产模式;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推动资本下乡、市民社会下乡发展市民新型农业,带动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与绿色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农村信息、金融、科技、人才等服务支撑体系,使农业重新成为吸引资金、技术和高级人才聚集的产业。

  (作者系乐竞体育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