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雪璟 : 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人民性

时间:2023/3/8 16:58:24|点击数: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本期邀请乐竞体育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雪璟,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人民性》为题,研究探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全文如下:

  正 文

  刘雪璟   乐竞体育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力量。

  站稳人民立场,形成人民所喜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的理论

  这一来自人民的理论,首先来源于对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洞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客观现实出发,看到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境遇。在早期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记录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客观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确立了为劳动人民立言立著的信念和决心,激发了为劳动人民顽强斗争的信心和意志。其次来源于对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创造了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劳动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主体,是决定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只有最大限度实现和保障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密切同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依靠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最后来源于对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眷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和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掌握所有生产资料而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现实途径,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人民立场作为理论立场,形成人民所喜爱的理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实现学术理想、要有所作为,就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理论的最高标准,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在形成理论的进程中,要更加关切人民的喜爱,既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还实时观照关系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感知人民的急难愁盼,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掌握群众的精神需求,构建有底气、接地气、冒热气的话语体系,创作乐竞体育满足人民思想诉求、涵养人民道德品格、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科学理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科学理论的新需要和新期待。

  把握人民愿望,形成人民所认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这一人民的理论,一是基于摆脱剥削的强烈愿望,运用理论武器批判资本逻辑。在资本无休止的价值增殖中,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财富都为资本家全部占有,摆脱资本剥削的渴望无比强烈。只有铲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根源,冲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才能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二是基于当家作主的深切愿望,运用理论武器指明实现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是劳动人民孜孜以求的期盼。只有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反革命,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加快生产力总量,发展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过渡,才能把生存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基于美好生活的现实愿望,运用理论武器作出路径指引。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途径。坚持不懈地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推动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螺旋式发展,就能实现美好生活。四是基于全面发展的长远愿望,运用理论武器擘画光明图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人民克服异化的内在追求和终极旨归。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回答和实践回答,共产主义理想图景就能够变为生动现实。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人民愿望作为理论动源,形成人民所认同的理论。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而每一次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则来自人民群众。正是在人民群众致力改造现实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烈愿望驱动下,理论的生成、发展、创新才有了目标、动力和价值。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庄严责任。在形成理论的进程中,要更加关切人民的愿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着眼群众现实诉求、聆听群众真实声音、了解群众生活状况,真正掌握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强烈、最深切的愿望,运用科学理论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疏导情绪、引导认识,破解难题、消解矛盾,树立信念、增强信心,让理论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交融互映,让人民的理论诉求与理论认同实现统一。

  尊重人民创造,形成人民所拥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造福人民的理论

  这一为了人民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得到充分贯彻。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深刻理解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必然关联,深刻把握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群众的统一关系,深刻认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并视之为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正是在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真理力量。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心视为最大政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安危冷暖问题,推动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富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造福人民作为理论旨归,形成人民所拥有的理论。

  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决不可失去所特有的真理武器,不仅要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团结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科学理论的自我武装、与时俱进、创新创造、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形成理论的进程中,要更加关切人民的创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广泛而充分地汲取众智、凝聚众心、汇集众力,用人民智慧推动理论创新创造,用科学理论促进人民愿学善用,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人民的劳动创造中、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人民性品质。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