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颖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时间:2022/11/4 16:21:28|点击数:

  举世瞩目、全民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阐释。其中便包括旗帜鲜明地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中,体现了现代化路径的中国特色。报告还从继往开来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大理洱海之畔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山西汾河两岸,从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到甘肃山丹马场,从林芝巴松措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之滨,从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林场到沙土变良田的库布齐沙漠,从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到藏羚羊穿过铁路公路繁衍迁徙,“绿色足迹”在人们身边不断拓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回顾往昔,一个个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故事,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动人诗篇,展现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当前,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中,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升华,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生态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本质是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而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念的重要命题。所谓生态观是指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认知或观点,包括生态规律基本认知、生态价值的基本判断和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虽然生态观是晚近伴随着生物学学科才出现的概念,但究天人之际,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却始终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关注的哲学命题,成为农业时代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与总结,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观念的重要支柱与起源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思想认识。先秦时期哲人们提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是万千世界最初的形态,有了天地才有了万物,有了人类。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肯定了四季运转、万物生长是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主张将天道与人道相融合,认为道、天、地、人之间是平等的,要求人类以无私的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合一。庄子阐述了“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天地万物为一体。汉代之后,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天人之间能动或能参的思想,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天人感应”思想,“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表达了天、地、人三者作为万物根本,合为一体,缺一不可的思想认识。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关系的认识,这对于调适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思想价值指引。

  继承“天人合一”思想,后世哲人们又衍生出“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论述。宋代哲人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交感的产物,所以人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便具有相通之处。张载在《西铭》中作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论述。张载将天地人物看作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草芥,都是自己的同胞。自然万物,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伙伴。在“民胞物与”众生平等的自然观阐发的同时,宋儒更为明确地论证了“万物一体”的观念。宋儒从生命意义上阐释“仁”的含义,主张热爱生命,仁爱万物。尤其是宋儒程颢在《识仁篇》提出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的“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更是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万物一体之仁”将亲亲之爱提升、扩充至万物一体,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天人合一”到“万物一体,仁爱万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沿着思想的伟力,进入新时代,朴素生态观有了时代性的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吸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到“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再到强调“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一定能让美丽中国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昂首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书写世所瞩目的文明史诗。

  作者:乐竞体育历史、文献研究所   马颖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