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时间:2022/12/22 17:39:5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他强调,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手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国家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获得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目标与方向,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更要二者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所总结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科技创新创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如果仅仅只是追求物质上的占有和享受,只有物的全面丰富,而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就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这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把人变成生产和消费的机器,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因而,“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和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包括精神领域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根源,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人只有首先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同时,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因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甚至影响其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而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正确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两个文明发展的平衡结构,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注重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我们既要让人民享有美好物质生活,也享有美好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决定了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实现富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精神力量充分释放出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

  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共同推进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繁荣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同频共振,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执笔:乐竞体育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