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畅:《云南生物多样性史料辑校》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打开新视野
时间:2021/9/28 15:06:24|点击数:
即将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是中国为承担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任、履行国际义务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云南向国际社会讲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故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契机。云南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云南生物多样性史料辑校》一书适时出版,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一系列整理、辑录、点校和汇编工作,使散落于历代典籍中与云南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文献史料和历史记录汇集编订成书,为COP15在云南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具备学科优势的丰厚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贡献了独特的人文社科价值。
2000年来横跨云南全域的古代生物多样性文献记载中,鲜活直观地展示了云南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历史形态、分布和变迁,充分呈现了云南古代先民与生物多样性融合发展的互动过程,从中可以读出云南古代生物的消长变化,云南先民与生物多样性融合所形成的传统智慧和独有特质,为各民族形成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提供了鲜活实例,对了解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历史面貌、认识利用和交融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对于深化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的气候、生产经济、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云南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气候多样性
一是生物形态方面,前人完整收录并通过细致笔触记录了云南古代大量动植物细节特征,为后人保留了一份无比珍贵的史料记载,譬如对云南八大名花“茶花”“杜鹃”“报春花”等、珍稀物种“金丝猴”“地涌金莲”“蚱蜢连”等的记录,有助于物种名称辨析、分类和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二是物种变迁方面,通过搜罗和梳理同一个物种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例如孔雀、野象、犀牛等,可以探究动植物的消长变化情况,进而探究古代气候和其他环境要素的变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可靠依据。如大雁,道光《昆明县志》载:“滇南初未有雁也,自杨慎《泛舟见新雁诗》,为雁入滇之始”,《滇志》又载:“顺治庚子冬,鸿雁来”,保留下了候鸟迁徙云南的文献线索;又如孔雀,除景东、顺宁、普洱等产孔雀等地外,文献记录腾冲、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新化等地均有孔雀踪迹,《华阳国志》“云南郡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滇略》记载时就称“今殊不然”等,对研究云南古代物种迁徙生存状态,乃至历史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二、云南生物多样性与生产经济多样性
复杂多样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先民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云南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各地“物产”的记录十分全面。一是生活生产方面,体现了云南先民与自然的深度依存关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方志,多有“土人志”章节,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方式,体现在多类型生计、住房、饮食等方面,如关于野象,《云南志补注》记载:“捉得人家多养之,以代耕田也”,记录了僰夷地区对野生象的驯化历史等。二是经济发展方面,如云南烟草,在兰茂《滇南本草》中记为野生植物,到了康熙《云南通志》被列为“食货”,可知到清初云南烟叶栽培已具有一定规模;如云南野生菌,在明代就成为闻名遐迩、上达天听的山珍,有民间商人获利的记载;再如普洱茶,清代普洱茶因被清廷作为贡茶而名声大噪,乾隆《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可一窥云南古代经济外销情形。三是云南贡品文化,云南古代有大量名产作为贡品,形成了云南特有的贡品文化,“滇马”“大理马”名声延续几千年,行销内地,“孔雀毛”“象牙”等珍贵品类始终是贡品之首,清代开启了普洱茶岁贡时代,使普洱茶如今仍是云南茶的一张名片,其他还有远古植物、名贵地道药材等物种的历史渊源,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云南经济物产是在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优势,认识这些特点,吃透资源优势,有助于成为科学发展经济的依据。
三、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云南先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呈现出了中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民族智慧,蕴含万物一体的深层生态智慧,也体现出了多样的审美需求和民俗文化。一是价值理念方面,如云南民间对珍贵花木素来敬重,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晋宁州”条有描述山茶“谢时葩不落地,土人以为神异,不敢采”的记载,足见本土居民对奇花异草之敬重与珍爱。二是审美需求方面,如万历《云南通志》记录“僰夷风俗……俗以坐象为贵,以银镜十数为络,银铃、银钉为缘,象鞍三面以铁为阑,籍为重裀,悬以铜铃”,还有象舞等记载;再如花卉,云南民间戴花、佩花风俗大盛,《滇海虞衡志》记录“滇俗重木香、粉团、金凤,小女儿争戴之”,呈现了一幅风情万种的风土民情。三是民俗文化方面,如云南各地的花街、花会习俗,在明代就已盛行,明代《滇略》记:“民间自新年至二月,携壸觞赏花者无虚日,谓之花会。衣冠而下,至于舆隶,蜂聚蚁穿,红裙翠黛,杂乎其间,迄暮春乃止。其最盛者,会城乃大理也。”如今被批准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会项目,其根源便可追溯到此,还有多种医疗养生文化,如藏医、彝医、苗医、壮医、傣医等,留下了各民族与自然交互利用的鲜活实例。
四、云南生物多样性与外来文化多样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涵盖从热带到寒带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对外交流和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边境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云南自古以来接收了大量外来物种,通过文献梳理,可以查找出古代外来物种进入云南的历史记录。同时,随着外来物种的到来,伴随的还有外来文化的传播,如大理“和山花”、安宁“优昙花”等,被认为是仙人遗种,有大量物种被认为源出西域,云南先民在接受这些外来物种和外来文明的过程,传递了云南先民对外来文化保持的开发接纳的态度,增加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繁荣程度,由此可以探寻云南先民对外来文明的态度和价值理念。
丰富直观的历代史料,呈现了古代云南生物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历史画面,从这些文字叙述中,与过去对话,为未来筹谋。藏于馆室的文献史料通过细致的整理和点校,得以重新焕发时代价值,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生物物种在历史上的生存信息,云南各族人民与大自然的深度依存关系,更展示了传统物产分类向近代学科分类的演变过程,深入研究和探查这些辽阔深邃而又历久弥新的文献史料,能为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提供有史可循、有物可证、有据可证的文献支撑和史料依据。
(作者系乐竞体育 郑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