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源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筑牢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精神基石

时间:2023/1/5 21:44:13|点击数: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以中国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而且是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基石和不竭动力。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建设都是其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质量的重要尺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则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牢固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国家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从党的十六大开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创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提出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到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再到二十大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国家建设的战略性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必然包括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向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前行的重要遵循。而中国乡村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是衡量乡风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也是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精神基石。乡村文化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构成了农村发展的“五位一体”,而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按照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为抓手,不断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整体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始终把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乡村文化发展成果乐竞体育更公平地惠及全省2482万乡村人口。到2025年,与全国建设“文化强国”一道,云南乡村文化建设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乡风文明程度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加快云南乡村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一是以健全乡村文化投入保障体制机制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多元供给格局。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各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立文化建设的多元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投资文化建设事业的局面,以有效解决由于单纯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而造成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最终逐步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供给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性。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明确树立“自己的文化自己建设”的主体自觉意识,让农民参与到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发挥其主动性,并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让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同时鼓励新乡贤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不断提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立足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竞争机制。整合宣传、文旅、教育、体育、民政和妇联等不同系统的文化建设项目资源,形成资源合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投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基础上的。在文化建设中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只有符合广大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才是真正的有效供给。云南农村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民族构成多元,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掌握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动态,及时调整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按需求提供能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有效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供给机制。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惠及全民的原则,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保障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等群体的文化权益,使各类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基层末梢延伸,使人民群众人人都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到2025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实现由“粗放、漫灌式”服务向“精准、订单式”服务机制转变。同时,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能更具便捷性、选择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益效力。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娱乐性和教育性融合协同,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三是以现代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到2025年底,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实现100%,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上下联通、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成为集聚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功能于一体,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充实农村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业合作培养机制,同时运用好文化能人、传承人、带头人、返乡文化人才资源,着重培育一批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数字化建设带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逐步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及数字博物馆、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央及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同时,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推广力度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普遍建立,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实现城乡全覆盖。

  四是以资源优势带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云南文化产业要持续走好“文化+”的道路,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民族传统节日、休闲农业优势资源,实现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双重效应。到2025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营销体系、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等平台全面建成;全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和民族文化产业形态,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有效弘扬和传承。同时,打造100个特色文化产业知名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的文化产品。

  (执笔:张源洁 乐竞体育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