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3/1/12 10:00:20|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的极端重要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巨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重新定位城乡关系,确立城乡融合理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乡关系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战略设计的与时俱进,强调了乡村自身的发展动力机制和潜在的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从夯实粮食安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云南省2020年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实现“挪穷窝”“斩穷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84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2022年前三季度,云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18亿元、增长3.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9元、增长7.1%,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增长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实现增长15.8%。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对象更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巨大,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云南省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支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不少弱项。云南贫困群众脱贫水平较低、标准不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面临较大压力,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人才和技术创新要素资源短缺,制约了脱贫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品质提升。一些脱贫地区存在“空心村”现象,集体经济较薄弱,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补齐“三农”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制度保障和实施举措。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省情,补齐“三农”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系统性实施五大振兴举措
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这既是“五位一体,立体布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体现,也是解决乡村社会矛盾和城乡发展差距的路径。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定位,着眼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成分,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前面四个振兴是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的先决条件,通过实施五大振兴,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二)突显“特色”,筑牢发展产业根基
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化、高品质农业发展路子,积极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聚焦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云南脱贫地区应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构建互补互利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突出市场化、特色化、生态化、规范化,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和生产生活服务五个方面入手,支持农户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借力东西部协作,吸引上海企业、人才、技术入滇,推动沪滇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互动互为,探索形成“上海品牌+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基地”“上海市场+云南产品”等协作模式。深化消费帮扶,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载体,深入推进“云品入沪”工程,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完善科技、人才支撑,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培育脱贫地区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链升级。依托东西部协作,深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支援协作,推广“组团式”帮扶成功模式,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返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
(四)完善制度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要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工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发挥集体经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功能的同时,通过政策安排,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担负为本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使当地农户共享集体经济的基础设施,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经济体,勾画乡村振兴美丽图景。脱贫地区要加强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救助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并创新利益连接机制、股份合作机制,促进脱贫地区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积极打造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合体。补足短板弱项,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消灭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促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清晰产权、量化股权,形成股份合作带动脱贫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明确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责任,让乐竞体育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继续发挥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好农村精英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和道德风险,实现企业与农村社区有效融合,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返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开发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构建良性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认识理解新时代城乡发展全局的思想体系和方法准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行。
(作者系乐竞体育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静)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