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南诏王的老师郑回
时间:2023/3/6 17:26:16|点击数:
云南选才用才育才史话
南诏王的老师郑回
阁罗凤等几代南诏王识才爱才、敬才用才,郑回深明大义、高瞻远瞩,共同成就了一段佳话
剑川石宝山石窟南诏王异牟寻坐朝造像,左边持杖披笠者即为清平官郑回 本报记者 耿嘉 摄
记载册封异牟寻的袁滋摩崖石刻
郑回,一名来自中原腹地的大唐县令,被南诏俘虏后成为王室老师,传播着中原文化。后郑回担任清平官,改革南诏社会制度,促成南诏与唐朝重归于好,推动云南走向开放繁荣。
辅佐南诏
郑回是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唐玄宗天宝年间,郑回举明经,被任命为嶲州西泸县令。唐代沿袭隋朝,设明经、进士二科取士。明经科看重对经文和注疏的熟悉程度,不像进士科比拼文采。但明经和进士及第后,都要通过吏部铨选方能入仕。除了要求体貌丰伟、言辞辩正、书法遒美,应试者还须用骈体文草拟判词,没有识见阅历、不熟悉法条政令,是达不到要求的。南诏在天宝战争中同吐蕃结盟,击败唐朝远征军,与唐朝关系破裂。唐王朝因安史之乱无力顾及西南,嶲州就成了南诏攻略的对象。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南诏阁罗凤攻陷嶲州,获得大量财物、牲畜,郑回也被俘归南诏。阁罗凤对中原文化十分崇敬。他在俘虏中发现了郑回,了解到郑回博通经术、敦厚儒雅,甚爱重之。在阁罗凤的感召下,郑回决定辅佐南诏,接受了阁罗凤赐予的“蛮利”之名。
昌明政教
阁罗凤为王时,郑回受命教导南诏王室子孙,享有极高的威信。至异牟寻为南诏王时,郑回被任命为清平官,位居首辅,德高望重,对云南的文教事业与军国大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郑回在南诏的首要任务,是以儒学教授王室子弟。从细奴逻时代起,南诏前往内地学习的子弟就络绎不绝,南诏甚至仿效中原修建了孔庙。得到学问渊博的郑回襄助,求贤若渴的阁罗凤让长子凤伽异拜郑回为师,学习儒家经典。他的孙子异牟寻、曾孙寻阁劝(寻梦凑)等也都拜郑回为师。阁罗凤对郑回十分信任,允许郑回授学时能以鞭打作为惩戒。在郑回的教导下,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寻阁劝也能用汉文写诗。
阁罗凤在太和城竖立南诏德化碑,传说郑回参与了碑文的撰写。南诏夺取嶲州之后进一步开拓领土,实力大盛。大约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阁罗凤命人在太和城门边竖起一座巨碑,一来赞颂自己取得的功绩,二来表明南诏不得已而叛唐。阁罗凤云:“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关于碑文作者,唐代樊绰《蛮书》说是“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则称“郑回制文”,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认为王蛮利即是郑回。
以太和城碑文与史籍参证,除郑回外,当时还有一批中原才士为阁罗凤效力、传播中原文化,共同推动了南诏的社会发展。据《白古通记浅述》载,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南诏“建二文学,一在峨浪、一在玉局山,以儒教典籍训教士庶,以明三纲五常。其教主者,杨波远、杜光庭、杨蛮佑、郑回等。”文中的杨波远,是细奴逻时代的道士,能探知盐泉,开发了云南境内的多处盐井;杜光庭是太和城德化碑的书碑人,四川灌县人,以文章教南诏之民;杨蛮佑,据大理五华楼出土的《杨孝先墓志铭》载,本华阴人,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跟随鲜于仲通征云南,兵败留居云南,也受到阁罗凤的赏识,累迁崇文馆大学士、太傅、清平官,“蛮佑”一名也当为阁罗凤所赐。
阁罗凤依仗这批才智之士,全面学习先进的中原制度文化,积极发展生产,对外加强经贸往来。参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南诏创设了清平官、内算官、外算官与六曹制度。参考郡县制与节度使制度,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借鉴府兵制,建立兵农合一的乡兵制度,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还学习中原田亩制度,依户别等级进行授田、摊派赋税。这些举措完善了南诏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云南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南诏还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变高原为稻黍之田,在低地发展园林副业。南诏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金沙江的金子、永昌的琥珀、景东的茶叶等都是对外畅销的商品。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阁罗凤去世,长子凤伽异早亡,长孙异牟寻继位,“以回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具体来说,南诏清平官辅佐诏王,总辖百官,治理众事,每日与诏主参议大事。还可兼外算官执行各项决议,或者随军出征、监督战事。郑回身为王师,“异牟寻以下皆严惮之”,成了清平官中的“首辅”,地位非同一般。
在郑回的主持下,南诏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阁罗凤时期建立的各项制度。《南诏野史》卷上记载,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异牟寻改六曹为九爽:幕爽,同于兵曹;琮爽,同于户曹;罚爽,同于刑曹;劝爽,同于士曹;厥爽,同于工曹;万爽,专管财用;慈爽,主管礼仪;引爽,主管对外交往;禾爽,主管商业贸易。此外还有三托,乞托掌马政,禄托掌牛政,巨托掌仓廪。郑回和异牟寻细化了官职,凸显了商业贸易、对外交往与经济生产的地位,尤其是乞托、禄托的设立,反映了南诏对畜牧养殖这一优势产业的重视。
促成盟约
郑回促成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内地化干戈为玉帛,恢复了政治、文化交流,为西南边陲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趁西川无主帅镇守,大举进犯剑南,被唐朝击溃,郑回借机劝谏异牟寻归唐。郑回认为,南诏回归大唐,一无远戍之劳,二无重税之困,对南诏再好不过。另外据《杨孝先墓志铭》所述,杨蛮佑也同样劝过异牟寻归唐。郑回凭借王师身份,对异牟寻的影响非常重要,异牟寻自此有内附大唐之意。唐朝也在积极招抚南诏。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与异牟寻取得联系,并派遣属下深入南诏,反复劝谕异牟寻。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正式遣使中原,在进献的帛书里,异牟寻追忆南诏世为汉臣,“人知礼乐,本唐风化”,表示愿效忠天子,永为藩屏。
关键时刻,郑回保证了异牟寻与唐使的顺利会见。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初,大唐使者崔佐时携诏书抵达南诏阳苴咩城。此时南诏还受吐蕃节制,阳苴咩城内驻扎着吐蕃使臣。为免旁生枝节,郑回提前与崔佐时会面,把阳苴咩城的形势透露给崔佐时,并多有指导。异牟寻害怕泄露风声,要求崔佐时穿着牂牁使者的服装入城。崔佐时高声回复:“我本大唐使臣,怎能穿外族的服装!”异牟寻只得把会见安排在夜里,避开吐蕃耳目。崔佐时宣读了天子诏书,异牟寻涕泪横流,再拜受命。按照郑回的指点,崔佐时劝异牟寻弃用吐蕃所赐称号,恢复南诏旧名,异牟寻全都照办了。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初五,异牟寻帅其子寻阁劝等,与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永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随后异牟寻派使臣进献南诏地图,唐朝则派出宣慰使团,正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南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恢复,唐朝进一步以南诏疆域设云南安抚司,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兼任云南安抚使,形成制度。随后南诏从吐蕃手中收回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盐池,把焚柴浇卤法改为汉式煮盐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韦皋还将冶金锻造的关键技术传授给南诏,“数岁,蛮中甲弩皆精利”。南诏继续派遣大臣子弟前往成都留学,受教者累计有数千。南诏还护送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艺术家前往长安献艺,南诏成为中原与南亚、东南亚沟通的重要枢纽。
郑回在云南传播中原文化,给西南边陲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云南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郑回和阁罗凤、异牟寻也因此深受云南人民崇敬。
(作者:乐竞体育历史、文献研究所 陈曦)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