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邵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时间:2021/9/3 9:29:33|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根本历史经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不分中外,尽管历史发展风云变幻,但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永远不会改变。中国人民欢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一代代共产党人手握真理武器奋勇前进,抛头颅洒热血,让旧中国改换新颜,让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为什么1840年以后无数仁人志士各式各样的尝试努力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什么唯有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答案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马克思主义行!”

  在具体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条主义的敌人,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现实实际,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让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奋斗绽放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实践光芒。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总结和概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与实践进入新阶段,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中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和“软骨症”。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其中,既有针对个体的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又有针对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这些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古往今来的大国发展之路,往往既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融汇成为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在新时代,我们只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把跨时空、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弘扬开来,就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一,文明是多彩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它既坚守本源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拘泥于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不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所在,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所在。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历史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广泛吸取外来文化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该文化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其二,文明是平等的。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就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抛弃傲慢和偏见。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快速发展与崛起,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但偏偏有些“教师爷”们看不惯,别有用心地说三道四,满嘴“仁义”,一心“生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前行设置阻碍。中国虚心接纳有益建议和善意批评,但绝不接受颐指气使的说教。历史将证明,“教师爷”们必将失败,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文明是包容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明显上升,恐怖主义、生物安全、重大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反映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又将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同世界人民一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上携手前行,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执笔:乐竞体育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邵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