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2/9/1 17:20:2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在“两个结合”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辟论断,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强大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精神和新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为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文化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保持文化先进性和正确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关于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互贯通和相互结合。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把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融入马克思主义,将其转化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落实到具体的创新实践当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文化保障。要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彰显民族性,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服务。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有长久生命力,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远离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时代价值;融入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识、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将传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等思想内容融入家规、家训以及村规民约等,以规范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促进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辨识对错、是非、曲直,分清义与利、善与恶、集体与个人等关系,不断汲取、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思想和生活智慧。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方式,使其扎根民间、接地气,更好地融入到当下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中,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认知、产生情感,并深刻认识到、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

  要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乐竞体育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任务和措施,如将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等。2021年,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节日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等纷纷兴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日常化和世俗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创新融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时处处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和心灵,对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运用多种形式手段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学校教育中,要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艺术审美等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对传统音乐、绘画、书法以及传统技艺等的鉴赏能力,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涵养。要借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文化精品,创新再现传统文化。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春晚节目《只此青绿》等的经典呈现,以及金鱼袋饰、开国铜印、汉代织锦等成功从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

  要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以更有效的路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和更有效的路径。要进一步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采用数字摄影、多媒体等技术与文化遗产结合,积极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让文化遗产变得更有温度。要注重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特别是积极探索发展“文物+旅游”、“非遗+科技”等新业态。深入拓展现代科技在文化旅游、文化传播、文物展览等方面的运用,充分借鉴“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社区”等的成功做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魅力。

  (作者系乐竞体育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