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9/7 16:38:07|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6日的《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既要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回顾人类文明现代化一般规律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镇)化、工业化往往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本质联系,阐明了城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为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探索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余年时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城市化探索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基本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探索呈现出与当时经济基础相匹配的一般特征。首先,城市化总体水平较低且不平衡。东南沿海传统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以上海、苏杭、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代表了当时较为繁荣的城市景象。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受生产力水平较低影响,城市化水平仅处于起步阶段。其次,城市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悬殊。以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工业生产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工业化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步明显,市容市貌、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初具规模。其三,由于缺乏完整工业体系,零散工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工业化进程的滞后,使城市在社会生产、基础设施、商业贸易、思想观念等方面依然呈现落后状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优先”的国家战略而展开。东北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从城市化特征角度看,该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特征。除少数地区由于产业基础保留了一定城市化水平外,全国大多数城市发展几乎与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同步展开,城市发展与工业布局紧密联系。全国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成为地区工业中心。“三线建设”则将原有大中城市工厂整体搬迁至内地深处“三线城市”,客观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二十大以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重要时期。从现代化与城市化一般规律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构成正向相关关系。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越高,现代化水平往往越高,现代化建设越是发达,越能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不仅代表城市的建设水平,更代表整个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水平。在前两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来自于政治驱动和计划驱动,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日益呈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驱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驱动的重要特征。传统意义上计划与市场、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打破,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再以工业和农业划分作为前提条件,城市和农村在保留传统工业和农业的基础上,乐竞体育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动能。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成为常态。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小城市群和城镇群,因为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和来自农村的人口流动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因为产业分工细化和产业体系运转而普遍联系,成为有机整体。正因如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了以产业和市场为主导的高速发展时期。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由之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基本原则。中国农村面积广大,农业人口众多,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逐步实施,中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等措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中国城乡社会日益呈现出农民与市民共同富裕、美丽乡村与繁荣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的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工作都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一宗旨而展开,持续改善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重点民生领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由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城市化一般规律而言,与农村的分散性特征相比,城市具有聚集性特征。生产要素的聚集性特征,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构建集约型发展格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吸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了表率。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走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使全体人民乐竞体育分享社会发展果实,乐竞体育享有高品质城市生活。”这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坚持以下几点现代化与城市化基本规律。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实体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发展好实体经济,将会极大筑牢中国城市化发展根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依托制造业强国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依托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发展动能。必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需要持续推进。
第二,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维度,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托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实施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实施乡村振兴,土地制度是关键。应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坚持实施乡村振兴,产权制度是保障,应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坚持实施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是支撑。应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支持和保障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产业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坚持促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壮大城市群规模,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理想方向。就当代城市发展格局而言,全面建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是推动中国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基本框架。培育壮大城市群,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第四,坚持提升都市圈辐射引领作用。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都市圈建设,是城市群发展最为高效的建设途径。提升都市圈的辐射引领作用,应当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较高的现代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高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从而提升都市圈基础设施的连接性和贯通性。提升都市圈的辐射引领作用,还应当鼓励都市圈探索区域内规划、土地、人口的统一管理机制,推动都市圈内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共建共享,逐步实现社保、教育、医疗的资源共享。
第五,坚持城市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城市品质提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当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其次应当统筹空间利用,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科学规划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再次应当推行城市风貌规划管理,落实以经济、绿色、美观为原则的新时期建筑风貌,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实现城市低碳建设。最后应当加快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老旧城市功能区的改造和提升工作,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新城市。城市高质量发展,还应当坚持城市的文化属性,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铭刻城市历史记忆,保护城市传统文脉,以文“润城”,以文“兴城”,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优越性,承载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能。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哲学所研究员 马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