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博物馆——传扬民族文化灿烂诗篇(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时间:2023/2/7 15:06:59|点击数:
丽江纳西族东巴祭署神经。
云南民族博物馆供图
肖春魁建水紫陶作品“古韵流芳”陶壶。
云南民族博物馆供图
昆明汉族熟斑铜孔雀。
云南民族博物馆供图
迪庆藏族龙头手镯。
动脉影摄
昆明汉族瓦猫夫妻猫。
云南民族博物馆供图
云南是中国拥有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彝族人口最多,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德昂、怒、基诺和独龙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民族。
云南民族博物馆矗立于风光秀美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建筑群呈庭院回廊风格,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
自1995年建成开馆以来,云南民族博物馆以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馆内珍藏民族文物近5万件(套),基本陈列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民族乐器”“民族民间陶艺”“民族民间面具”“民间瓦当”“民族工艺美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
礼乐经典传文化
色彩绚丽的苗族女盛装、以野猪牙装饰的独龙族王帽、彝族祭司主持宗教仪式时穿着的“毕摩”服……走进“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不同材质、不同款式、不同工艺的民族服饰令人大开眼界。
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的树皮衣颇具特色。这套服装包括翻檐圆帽、圆领对襟衣、中腿裤。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何杨波介绍,树皮衣是用箭毒木的树皮制成,具有透气性好、韧性强的特点,使用时间越长就越柔软。箭毒木学名叫“见血封喉”,它的汁液有一定的毒性,可以涂抹在箭头上捕杀动物。
景颇族妇女的节日盛装又称“银泡衣”。相传远古有一个景颇女孩是龙王的女儿,她善良美丽,热心助人。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衣服上钉满银泡,象征龙鳞。每当景颇族欢度传统节日“目瑙纵歌”时,妇女们都会穿上这样的华丽服饰,参加盛大的万人舞蹈,抖动身上的银泡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响声,场面蔚为壮观。
在“民族文字古籍”展厅,古籍文献、碑铭拓片、金石印章等诉说着各民族的悠久历史。纳西族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被称为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东巴经是用东巴文记录的经书,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等方面,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傣族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而成,内容除佛教经典外,还有一些传说、故事、诗歌、历史记载等。贝叶经过水煮等特殊工艺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保存几百上千年。
东晋爨宝子碑和南朝爨龙颜碑的拓片讲述了古代云南大族爨氏的故事。爨氏为东汉末至唐初“南中”(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大姓之一,是滇东和滇池地区的世袭统治者。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也被称为“小爨碑”。建宁(今曲靖)是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中心,爨宝子为建宁太守,他在任时社会较为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爨宝子去世后,其属官为他刻石立碑,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
爨龙颜碑是南朝刘宋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被称为“大爨碑”,现存于曲靖市陆良县贞元小学。碑文内容为爨氏渊源和爨龙颜生平事迹,对于研究爨氏历史及其政权的组织机构、礼乐制度和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傣族葫芦丝、傈僳族“吉吱”、哈尼族马腿琴、瑶族百楔扁鼓……类型多样的民族乐器承载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部赵菲介绍,白族龙头三弦不仅是乐器,还是精美的工艺品,琴首雕有栩栩如生的龙头,并饰有彩珠,极具观赏价值。龙头三弦高音清脆、中音圆润、低音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巧手精艺夺天工
从绚丽的绘画、剪纸到形态各异的面具,从质朴典雅的陶器到光彩夺目的金属器,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凝聚着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族民间陶艺”展厅展示了藏族黑陶、傣族红陶、华宁釉陶、建水紫陶等代表性陶器和民间陶塑镇宅瑞兽。
云南藏族黑陶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这个村子出产的黑陶器远近闻名。在迪庆州德钦县距今约3000年的石棺墓中出土了黑陶双耳罐,其造型与今天汤堆村的单耳茶罐相似。汤堆村陶器颜色黝黑,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紫、靛、银等色泽。器形多为鼓腹小口,注重器表装饰,有的堆塑麒麟等形象,有的雕刻花纹图案,有的镶嵌白瓷片,黑白对比醒目别致。2008年,迪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制作精细,以泥胎细腻和无釉磨光为特点,用绘画、镂刻、彩泥镶填等进行装饰,古朴雅致,享有“文人陶”“雅陶”之美誉。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陶艺大师的作品,如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肖春魁创作的“古韵流芳”陶壶,其造型源于商周青铜器,壶钮以古代怪兽装饰,壶把为蛇形,圆形壶身,三足底,端庄大气。
瓦猫是云南彝、白、哈尼、汉等民族常用的建筑装饰物,安放在房屋门头瓦脊或屋顶正脊、飞檐,有镇宅、避邪、祈福之功用。瓦猫多凶猛威严,双目圆睁、双耳直立、阔口尖牙、四肢粗壮、尾巴上翘。不同地区的瓦猫形象大有区别,但其造型都极尽夸张之能事,以增强其神力。鹤庆白族瓦猫整个面部几乎就剩一张大嘴,可以吞掉所有不吉之物;玉溪、剑川的瓦猫头上长角,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法力。
“民族工艺美术”展包括民间绘画、剪刻工艺、雕塑工艺、金属工艺4个单元。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美誉,各民族创造的锡器、银器、铜器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云南斑铜有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铜采用含铜量90%以上的自然铜为原材料,经过锻打、烧斑、打磨、显斑等多道工序制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流光溢彩、变化微妙的自然晶斑。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浇铸成型、磨光、着色显斑等工艺制成。熟斑斑纹略呈放射状,大小分布有致,造型较生斑更为丰富、细腻。展厅里展示了生斑香盒、生斑花瓶、熟斑孔雀、熟斑牛鼎等,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乌铜走银始创于清雍正年间,据传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飞后裔岳永兄弟所创,曾与北京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时间久了底铜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由于一般以嵌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展厅中的乌铜走银万德吉祥香炉、鸳鸯壶、靴形水烟袋等,古色古香,精巧别致。
民族团结谱新曲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云南民族工作成果,勾勒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画卷。
展厅内复制了位于普洱县城西北侧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记载了1951年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剽牛喝咒水、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誓词,并有26个民族的部分头人代表及党政军代表48人用傣文、拉祜文、汉文书写的签名。此碑阳刻碑名,阴刻楷书碑文:“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一枚见证云南革命历史的木制印章吸引了笔者注意,其上刻汉字篆书“华永宁边区夷务指挥”。1949年8月下旬,中共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的前身,以下简称三支队)在丽江县城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华永宁边区彝务指挥部,并立即着手缝制军旗、雕刻印章,将刻有“华永宁边区夷务指挥”的印章和军旗授予黑彝贵族首领余海清,以组织凉山彝族游击武装配合作战。成立大会上,依照凉山彝族的风俗,三支队和彝务指挥部全体官兵燃起篝火,举行庄重的剽牛和钻牛皮仪式,以示团结一心、永不反悔。
展厅里采用AR、VR等科技手段实景展示“美丽云南”,并打造了多种互动设备。观众可以通过立体成像设备拍照留念,照片呈现在一个形似大石榴的球体表面,组成中国地图的形状,生动展现“各民族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在“续写誓词碑”签名体验中,用手指在电子屏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签名就出现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中,并能导出照片,让人感受多年前各民族代表歃血为盟的激动心情。
(作者为乐竞体育研究员 刘婷)
来源/作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07日 第 07 版)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