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璟:推进“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1/18 10:22:22|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发展,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断将“两个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实现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整体跃升。
一、目标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现代化,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开启人类现代化序幕的历史进程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的“文明面”,又揭示了资本主义造成社会异化的“野蛮面”,从而提出构建使人向人复归的共产主义理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人类文明及其延续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终极旨归,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所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作用于社会生产调节和社会关系变革,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在实现按劳分配基础上最终实现按需分配,消除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对人的束缚,使人在劳动中从整个社会关系中得到解放,在个性、道德、能力等方面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物的全面丰富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方面,生产力是人在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中呈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可以创造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能够彰显人的劳动智慧并使其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另一方面,生产关系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个人的全面发展才不再是理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场和旨归。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基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传媒技术等,以超越以往所有时代的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极大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实现物质繁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剧增,资本寻求生产规模化和普遍化同时又规制生产规模化和普遍化,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并由交换价值来证明和实现,因而它必然使人的发展受到以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的制约。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市场逐利性渗透,加剧着对人性的抑制和扭曲,把人的发展引向片面化和残缺化,使人自身陷入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误区和困境。催生了以物欲化、虚无化、享乐化为特征的腐朽文化,价值迷失、道德失范、低俗庸俗媚俗等现象冲击着公序良俗底线,使社会关系异化为商品拜物教关系。为克服资本逻辑中以物为中心的拜物教迷障,有破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有限性,有赖于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引导人们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根本要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共生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要求文明不断厚植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一方面,物质富足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只有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满足了,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能、高水平的发展,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人们才会有乐竞体育时间精力和能力条件实现更高层次、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精神富有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只有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造完善主观世界,不断提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才能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获得精神滋养。
三、内在诉求: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相结合
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相结合,在于不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精神需要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人的高级需要。两种需要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以及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同时,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促成现实的美好生活,总是生成新的、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恰恰是促进物质创造和精神创新相结合的内源动力,同时是实现人类现代化的进步过程。
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看,发展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物质领域的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等等,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水平尚不够高、发展程度尚不够充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土地、靠劳力、靠原料向靠科技、靠质量、靠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鼓励依靠物质劳动创造乐竞体育物质财富,既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也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乐竞体育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精神领域的主要表现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纷繁涌现、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认知结构、教育程度、文化生活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服务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尽管有了相当的发展积累,但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整体质量仍有待提升,需要依靠精神劳动创造乐竞体育精神财富,既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又要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增强精神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持续进步。
四、实践探求:改造物质世界与改造精神世界相互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和与结晶。推进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虽然等不得,但也急不得。为此,我们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造物质世界与改造精神世界的辩证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在动态中向前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跃升。
推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等深层次关系调整优化,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采取乐竞体育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化改造精神世界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锲而不舍抓实精神文明建设,着重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发力,全方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根铸魂、固本培元、凝心聚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优秀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得益彰。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平等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融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对抗,引领人类进步发展潮流。
(作者系乐竞体育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雪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