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立足并释放云南世界遗产资源禀赋红利 促进各民族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9/18 17:05:39|点击数: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云南省拥有6项世界遗产,数量位列全国前二,世界遗产国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且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互嵌交融的盛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努力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以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相关论述精神,云南应立足遗产资源禀赋,突出资源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释放遗产资源红利,促进各族群众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一、云南世界遗产地的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内涵独特显著
截至2023年9月17日,中国共计有世界遗产57项,位居世界遗产大国之列。云南省当前拥有6项世界遗产,分别为3项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200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林)(2007)、澄江化石遗址(2012);1项文化遗产:丽江古城(1997);2项文化景观遗产:红河哈尼梯田(2013)、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云南世界遗产项目总数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11%,成为仅次于北京市(7项世界遗产)、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数量排名第二的世界遗产大省。
(一)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滇西北,总面积17000平方公里。地跨怒江、迪庆、丽江、大理四州(市),区内生息繁衍着16个民族,总人口约130余万人,是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信仰、多习俗和谐共生、和顺并存的区域。遗产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交会区,包含8处地理集群单元,是亚洲三条重要水系的上游:长江上游(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上游。由北至南贯穿3000米陡峭峡谷和6000米崎岖高山,是世界罕见的高山地貌演化代表区和生态地质地貌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位于滇中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350平方公里。一是景象奇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湿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一;二是地貌多样,包括塔状岩溶、尖顶岩溶、锥形岩溶多种类型;三是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显著,世居彝族、汉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绚丽丰富,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
(三)澄江化石遗址。地处滇中、位于昆明市东南丘陵地带,面积5.12平方公里。世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景颇族、撒拉族等30个民族。其“生命基因印记功能”尤为显著:完整记录了早期寒武纪海洋群落生态系统,完好保存了多种史前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硬组织和软组织的解剖结构。拥有至少196个门约530个群落,为研究亿年前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生态、多样性等提供了珍贵证据。
(四)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面积约3.8平方公里。纳西族占总人口70%以上,以象形文字“东巴文”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鲜活丰富。古城建筑融贯采借当地各民族传统建筑形制,见证了民族“三交”的友好历史格局。古城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其供水系统伴城而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迄今在当地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效用。
(五)红河哈尼梯田。地处滇南哀牢山南段元江—红河水系沿岸,景观面积约166.03平方公里。哈尼族、彝族、傣族等7个世居民族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独特生态系统中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维系着1300年的稻作生计模式。哈尼梯田在跨境江河水系源头水土保持、局部气候循环系统、天然湿地调节等方面意义重大。独特的立体垦殖模式、精妙的山地农业灌溉用水分水机制价值意义突出普遍;“山—坝”立体分布的各民族围绕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力互换开展的“三交”实践,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呈现。
(六)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滇西南普洱市,主体面积约71.67平方公里,核心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传统村落。是人类早期驯化、栽培、利用野生茶的活态样本,更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当地世居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等多个民族,依据澜沧江流域山水形变的自然地理物候特征,经由漫长的栽培技术探索,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人茶共生”的文化景观格局。当地各民族在“林下茶”种植的集体生计智慧中经验互鉴、守望相助、世代交好,共同维系着历史气韵悠长、地域特色鲜活、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农林茶”复合生态系统。
二、立足世界遗产资源禀赋促进云南各民族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云南的世界遗产地既是多民族聚居区,又多为生态、矿产、文化、生物等资源的富集区。各民族共有、共享遗产资源富民红利禀赋优渥。应高度重视优秀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乐用、善用、活用资源,建立并完善遗产地各民族“遂生乐业”的资源开发观与红利共享机制。
(一)立足生态底色,突出文化本色,抓住遗产特色,找准促进遗产地各民族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应结合遗产项目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本底优势,综合“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特色,提升“绿美生态+民族文化+边疆特色”多维融合发展理念,以遗产文旅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文旅”一体化进程,持续拓宽“两山理论”的实践转换通道,借力打造绿色共富示范区,努力提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世界遗产资源,挖掘丰富内涵,讲好遗产故事以坚定文化自信、凝筑精神家园。
世界遗产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凝筑民族精神的绚丽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应倡导开发与保护并举理念,不断提炼遗产地各族群众的传统生态智慧和共生伦理的经验事实;不断提炼遗产地各族群众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优秀故事和叙事样板;不断提炼遗产地各族群众在夯筑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发挥积极意义的范例,讲好云南世界遗产故事,让各族群众在文旅开发与文脉传承中感悟和认同中华文化,确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云南世界遗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各世界遗产项目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彰显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绵不绝的强大生命力。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应以世界遗产为载体和符号,进一步增强当地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价值自觉,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四)树立整体、综合、可持续的世界遗产资源开发观。
厚植世界遗产“完整性、真实性、持续性”等基本原则,以国际框架和中国方法相互印证为基本导向,在遗产资源开发中引导建构保障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各族群众利益的开发模式,确实保障各方权益,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基本均衡的资源开发观,助力乡村振兴,添力云南各民族高质量发展并迈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乐竞体育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该内容为乐竞体育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