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金黎燕: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时间:2020/12/21 9:11:26|点击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擘画了在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勇前行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会通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从12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为中国今后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新发展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劲合力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有机整体,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它是一种凝聚民族的合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正是这种彰显正能量的合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合力。这种内在的合力是在中华各民族长期的历史交汇中形成的,它包括了中华民族整体对各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力量是相辅相成的,民族整体对全体民族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吸引力的大小,常对向心力、亲和力的状况起着主导作用。这三种力量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壮大。

  中华民族凝聚力还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对经济、文化开发、创造和贡献的汇聚,是一种强大的合力。这种合力表现为整体观念、大一统思想,表现为国家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的空前一致性;同时表现为一种生命力,即中华各民族的生存保种力、发展创新力、独立自主力;最终表现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合力的形成、发展与强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力量”的核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延绵不断、患难与共、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摧打、曲折磨难,但由于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支撑功能,才使得中华民族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始终巍然屹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实现了民族平等,依靠历史上形成的自发的凝聚力,把分散的中华各民族整合成了自觉的多民族统一体,使之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尊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百年交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中华民族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民族问题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精辟的诠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0年来,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的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内涵已经变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依靠五十六个民族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必须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目标的达成,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须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政治保障。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在新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

  (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新发展阶段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体现在政治制度层面就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源头,只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才会有正确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70余年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所营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综合作用,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了优化的社会环境。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仍然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走下去,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营造更加优化的社会环境。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的共同体,要增强这个多元一体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它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特征,彰显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有机统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强调“一体”,也尊重“多元”,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总书记的指示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发展阶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没有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就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长期以来,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1954年就将“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写入了我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同志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在我国,民族大团结既有强大的历史纽带,也有牢固的现实基础。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携手向前,从容应对并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考验,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来说,民族团结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使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变为现实。

(作者: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金黎燕)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