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段岩娜:读懂张桂梅的“教育密码”

时间:2022/4/8 11:17:06|点击数:

  由作家李延国和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合著的新书《张桂梅》,以个人生命史的方式讲述了张桂梅童年时期的家庭与求学之路,青年时期从牡丹江边的黑土地来到云南扎根边疆,壮年时期在洱海边美好的爱情故事,以及到华坪县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与艰辛,呈现了张桂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张桂梅为何办女高?女高为何越办越好?张桂梅从教的密码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编织成春风化雨的循循善诱之网,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们迷失方向。张桂梅重视家访,自华坪女高2008年建校以来,张桂梅已家访超过1600户,几乎每一名女高学生的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张桂梅不畏艰辛到学生家里做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打开心结,促使儿童及其家庭不受短期利益的诱惑和困扰。从女高成立至今,加上在民族中学任教时进行的家访,她的家访路程超过10万公里。《荀子·修身》有一句至理名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漫长的家访路,是张桂梅最切实、最有效的备课,也是实现有效教育的秘籍。她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她们,并真诚地爱她们;读懂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她用全部的生命教书育人,与学生们休戚与共,用真诚和大爱唤醒孩子们向上的心灵。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读《张桂梅》一书,时刻被其苦难的人生经历所震撼,年少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在亲人离世后走出痛苦,在一身病痛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人生的苦难从未撼动张桂梅执着的坚强。她说道:“因为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我要把孩子们带出大山,我要去实现它。有目标就有干劲,就不觉得那么苦了。”她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人,心怀“国之大者”。张桂梅从家访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处境,不断告诉学生们“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们也从张桂梅身上学到了坚韧、顽强、善良、包容、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树立了坚强的意志。张桂梅认为,教育的底线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坠入尘埃、零落成泥。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舒张自由的灵魂,向着光明奔跑。

  “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教育能够助力个体之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能够助力家庭社会地位的跃升。母亲在阶层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后代的影响超过了父亲。张桂梅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为了创造这个机会,2008年张桂梅创办了这所女子高中。在女子高中建起后,她意识到,如果没有这所学校,她们初中毕业后就没有机会继续读书,她们的一生都走不出“魔咒”。张桂梅怀有的理念就是:“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一个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13年来,张桂梅所创办的华坪女高让约2000名大山女孩改变命运,这改变的不只是这些农村家庭的命运,还有无数后代的命运。她就像星星之火,不求燎原宏图,只为了点亮每个孩子心底的梦想,让理想不再遥远。一个社会需要有阶层间的流动渠道,让贫困家庭孩子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感受到社会、制度的公平性,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有活力的社会。

  “有党员在,学校就不会垮。”1998年4月,张桂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党旗下默默许下诺言:要努力成为江姐那样的人。“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歌剧中江姐的这句唱词,成了张桂梅的人生信仰。她把对党的信念融入女高办学体系,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教育育人的模式。女高在办学初期遭遇重重困境,只有8位老师留下来,其中6位是党员,这让张桂梅发出“有党员在,学校就不会垮”的呐喊!在女高,张桂梅要求党员佩戴党徽,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这就是“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对师生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长效机制。在一首首革命歌曲、一个个革命故事的潜移默化下,姑娘们懂得了学校建成之艰难,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张桂梅》一书生动回答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千千万万个如张桂梅一样的教师,坚定信念、克服万难、砥砺前行。在浩荡而又绵延不绝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个体都是渺小的,但又是有力的。离开每一个有志向、能选择、求意义的社会行动个体,历史进程无以为继。张桂梅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坎坷生命历程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碰撞出耀眼火花的人。愿乐竞体育人加入到对贫困地区教育及贫困家庭女童的关注与帮扶行动中,让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汇聚成共同富裕路上的强大动能。

  (作者系乐竞体育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段岩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