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胜:努力把云南从种业大省建设成为种业强省
时间:2021/2/10 18:51:11|点击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是农业的核心“芯片”。云南省委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力争茶叶、花卉、水果、蔬菜、肉牛实现5年翻番”的发展目标。要实现上述产业5年翻番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加快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切实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把云南从种业大省建设成为种业强省,不断增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种质资源自主可控能力。
一、云南种业发展优势明显
云南省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拥有的动植物资源种类占全国60%以上。垂直分布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貌和植被,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孕育了丰富的云南作物畜禽种质资源,造就了多种作物畜禽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是中国作物畜禽种质资源大省,是公认的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目前,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有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占全国的80%,包括了30余种粮食作物、60余种经济作物、139种果树作物及大量的药用植物等;有重要野生近缘植物600余种,包括我国仅有的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颗粒野生稻。全省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畜禽资源有71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资源有11个,列入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有44个,均居全国前列。水产种质资源方面,云南记录的鱼类有629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1583种)的39.93%,种数居全国之首。其中土著种有594种,云南特有种类255种,有29种国家级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微生物种质资源方面,云南食用菌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82种,占世界2166种的43%,占中国978种的90%,常见的贸易类群有200种,绝大多数是美味的菌根型食用菌。全省2018年食用菌总产量约为56万吨,食用菌总产值超140亿元。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保以致用,以用促保”的原则,聚焦主要农业种质资源,出实招,求实效,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全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级特色资源圃7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14个、区域作物资源库圃7个。共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其中,专业化规范保存5万余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保存种类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初步建立起了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和地方品种分子育种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培育提供了大量新品种和新材料。已有38个畜禽遗传资源建立了48个保种场,27个畜禽遗传资源设立了55个保护区;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均建立了相应的保种场和保护区,云南省确定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6个、保护区6个、基因库2个。
二是育种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构建了全省农作物品种改良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现有水稻、小麦、马铃薯、蔬菜、甘蔗、茶树、橡胶等国家作物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7个,DUS测试中心1个,繁殖更新基地等种业创新平台1个。截至2020年10月,全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845个,其中省内自主选育通过审定品种718个,占总审定数的85%,引种备案品种468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518个品种,全部源于省内选育。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中药材、甘蔗、茶叶、咖啡、工业大麻等优势特色作物品种繁育水平排名全国前列。自主培育了一批生产性能优良、适应市场需求的畜禽养殖业新品种和配套系,先后培育了云南半细毛羊、大河乌猪、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9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三是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据统计,2019年全省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近50万亩,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16.84万亩,居西南地区第1位、全国第3位,是全国亚热带、热带血缘杂交玉米品种的主要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常规水稻供种量基本满足省内需求,杂交水稻供种量自给率达20%左右,马铃薯供种自给率达80%左右。蔬菜制种面积3万亩,是全国花椰菜、西兰花、不结球白菜、菜心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葱类主要制繁种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宣威市等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了种子供需形势调度分析系统和种子救灾备荒制度,救灾补种和市场供种风险调控能力显著提升,为种子安全稳定供给提供了保障。以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养殖场组成的种源生产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通过引进培育和提高云南省自有良种,使种畜禽场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主要畜禽种源自给率达到50%。
四是种业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10月,全省获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有139家。年种子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畜禽方面,全省畜禽种业企业日益壮大,良种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全省现有猪、牛、羊、禽、兔等五大类440多家种畜禽场,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9家,国家级良种扩繁推广基地2家。
五是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省、州(市)、县(市、区)种子管理机构基本健全,品种、质量、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初步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跟踪评价、种子产业信息监测和种子质量监测监管等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省级负责督导抽查和复查、州(市)组织检查抽查、属地县(市、区)负责试验全程监督的品种试验管理体系。2017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品种试验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批复和组建了70个玉米联合体,5个水稻联合体。依托“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种子备案网格化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管属地管理责任。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云南“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乐竞体育彩。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通报,2019年云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65.76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870.03万吨,比2018年增加9.49万吨,增长0.51%。“菜篮子”方面,由于云南优良的气候环境、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蔬菜资源优势,云南逐渐成为“南菜北运”“西菜东输”的重要基地。202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100万亩,总产量预计达3560万吨,综合产值达1045亿元,云南蔬菜产品已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30个国家和地区。花卉方面,2019年,云南鲜切花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39.7亿支,均居全球第一,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额仅次于荷兰,位列全球第二。
二、云南种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云南省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云南种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大重点产业的种源基本都来自国外。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引进输出情况不明,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种业研发能力同发达省区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部分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国外种子断供,云南省部分农产品可能面临无优质种子可用、种质退化、影响供给安全等难题。此外,假冒伪劣种子乱象滋生,许多本土优质品种仍在快速消失,非法国外种子扩散等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当前,云南省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本土农作物优质品种仍在快速消失。由于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同部门和机构各自为政,导致资源保存研究缺乏统筹规划,保护存量不足,资源保存碎片化,优质品种快速消失。据统计,云南省172个地方作物品种或类群中,92个品种群体数量下降,25个品种数量大幅度下降,3个品种数量不清,其中已有5个品种消失,11个品种处于濒危中。以稻种为例,仍有30个野生稻居群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二是部分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云南省蔬菜、甘蔗等产业80%以上用的是外来品种。鲜切花种源主要依赖国外育种商,球根种球花卉种苗国产化率仅为40%左右,高品质产品仅30%左右达到国际标准。另外,出于专利保护和垄断市场需要,国外育种商不愿意让专利品种输入到中国市场,云南鲜切花产业面临优秀品种匮乏和品种退化严重等问题。此外,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国外、省外引进,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完全需要进口,生猪90%的品种是国外品种。
三是品种研发能力弱。运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能力滞后,仍处于常规育种阶段,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组等现代育种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原创性的种质资源和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础材料。农作物育种研究仍多集中在科研和教学单位。种业企业科研实力整体较弱,基础性、公益性研发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育种体系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杂交籼稻、蔬菜、水果、花卉等育种能力十分薄弱,与云南省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大省不相适应。品种选育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种原始创新能力。“十三五”以来,全省审定通过的杂交水稻品种144个。其中,由云南省选育的品种仅有25个。花卉中,云南省自主研发并取得植物新品种权仅有36个,以占全省鲜切花“半壁江山”的玫瑰为例,云南累计获得授权的自主选育品种数仅为英国的0.82%、法国的0.86%、荷兰的0.92%。
四是品种研发转化率低。“十三五”以来,全省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686个,其中,由云南省自主选育的品种447个,占65%,但转化应用效率较低,如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14个品种中,仅有1个为云南选育;杂交玉米推广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7个品种中,仅有4个为云南选育。
五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种子生产基地普遍存在硬件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种单产低,基地不稳定,且缺乏必要的排灌、晾晒、仓储等必备的基础设施,距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及信息化的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多数种畜禽场、保种场投入不足、技术难落实、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种畜生产步履维艰,供种保障能力较弱。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仅有50万亩,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六是企业竞争能力弱。全省种子、种苗、种畜禽企业散小弱,多数企业育种能力十分薄弱,绝大多数经营管理落后,效益低下。2019年,云南省持证种子企业共139家,其中省级办证种子企业56家。全省种业企业资产总额52.91亿元、种子销售收入14.37亿元,分别只占全国的2.55%、2.08%。“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屈指可数,种业的育、繁、推脱节,科研单位只管育种,种子公司卖种子,造成产业链割裂。现有的种畜禽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平均存栏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七是种子管理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当前,云南省种业市场仍存在假冒伪劣、套牌侵权、非法生产经营、种子标签不规范、生产经营备案不到位、种苗监管缺位、非主要农作物管理严重滞后等问题,加之云南省部分州(市)、县(市、区)种业管理机构存在机构不稳、职能不明、执法队伍薄弱、经费不足、监管设施简陋、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品种试验、抗性鉴定、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检测技术支持体系、良种登记等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三、加快云南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全球种业呈现发展高速化、经营全球化、市场垄断化、产业多元化、技术精准化、服务一体化、扩张资本化趋势,已经由传统的种植业演变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市场垄断型、经营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后来者在资本上高不可攀,在技术上深不可测,在市场上遥不可及。云南种质资源丰富,素有天然基因库之称。加之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及自然屏障条件较好,制种成本较低,西双版纳州、元谋县、寻甸县已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的冬(夏)繁基地,省外种子企业逐步转移到省进行种子生产,云南成为育种的天堂。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云南种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应充分发挥云南生物、气候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理念,把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摆在战略性、基础性位置,纳入全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种业产业作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种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到5个坚持: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种业科研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种业科研推广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强化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保存库,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
——坚持自主创新。结合云南省自然地理气候复杂、农业生产用种多样的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先进育制种技术和人才,加快培育适合生产需要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快打造数字种业,加快推进种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通过深化改革,政策引导,创新育种研发机制,培植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种子企业,使其真正成为商业化育种、生产经营、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主体。
——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加大对粮食和农民增收作用突出的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对有关重点科研院所及其优势产业技术体系、区域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坚持对外开放。以云南省气候资源、种质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与国内外育种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支持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南亚、东南亚国家种子市场。
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规范的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全省种质资源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种质资源进出管理,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制定《云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到应保尽保、有序开发。编制并落实好《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肉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大力提升古茶树、高端花卉、特色畜禽等种质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启动全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濒危资源抢救性收集,鉴定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运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管理。优先将优势种子基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并予以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整合财政资金、企业投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全省建设250万亩相对集中和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苗)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畜禽原种场(纯繁场)和遗传资源保种场(区),以及水产良种繁育场。
三是加快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大种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研究制定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补助政策,建设完善省级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库,为种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确定育种目标,按照商业化、工厂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切实提高育种水平;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核心育种场为载体,开展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加快优良品种培育步伐,提升自主创新与供种能力。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覆盖面,对现有种畜禽场、种公猪站、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改良站(点)和孵化网点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健康高效、运转灵活、监管有效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五是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鼓励本土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支持、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甘蔗、茶叶、蚕桑、咖啡、天然橡胶、花卉等作物,以及畜禽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种业龙头企业。
六是加强种业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云南区位优势,引导种业企业确立国际化市场战略,充分利用“替代种植”政策,走出国门全方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优势种业企业开展种子进出口贸易,拓宽国际国内市场。支持省内优势育种科研单位及企业引进优质种质资源、先进育种技术和种子加工技术,开展育种科研和生产经营。合理利用外资企业优势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扩大种业的对外合作,初步形成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种业体系。
七是推进种业信息化建设。以全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完善云南种业产业信息监测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开展种业管理与种子供需形势分析,适时发布种业发展形势报告。优化供种结构,做好种子生产经营引导。支持优势种业企业通过采集种子生产、加工、检验、贮藏、运输、销售等信息,探索建立种子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种子流通的可追溯管理。
八是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建设区域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逐步建设县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站,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州(市)、县(市、区)3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种子市场打假专项行动;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打破地方封锁,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引导“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委托经营网点,推进委托许可定点经营。
(作者:乐竞体育 侯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