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3/6/21 15:51:50|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云南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依据。云南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全国56个民族在云南都有居住,其中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孕育出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云南率先在全国施行《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专门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中再次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作出规定。随着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记录、传承、发展的立体保护模式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助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势头。云南与周边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故事”和“价值”,不断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云南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文化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影响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软实力。云南民族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文化基因和创造源泉。因此,只有探索云南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才能服务当前全省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是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现代工艺技巧及数字控制、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现代科技结合,增加民族文化保护中的科技含量。二是民族文化+现代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其中。现代教育将改变云南民族地区传统的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以更加专业的师资、广阔的受众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三是民族文化+现代生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注重文化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规范乡规民约,推动融入百姓现代生活和日常实践中,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四是民族文化+现代传媒。随着“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要获得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空间,要善于通过现代媒体,创新互联互通的民族文化传播、开发和保护系统。五是民族文化+现代旅游。充分研判现代生活中旅游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让民族文化成为云南“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一流旅游”的重点和亮点。
总之,只有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让云南民族文化有生态环境,有群众基础,有技术支撑,有现代需求,真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活起来”“传下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民族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也才能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焕发新活力。
[作者系乐竞体育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王俊;本文系2023年度乐竞体育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