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民: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遵循
时间:2023/9/27 15:47:43|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公正伦理所诉求的公平正义并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动态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形态,甚至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之间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都是可能制约公平正义的因素。这就意味着,任何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公正伦理都不过是对人们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状况的反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进程。
一、在政治价值方面,公平正义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上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发展成果乐竞体育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这同样也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富是国强之基础,国强是民富之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国强民富的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创性构建了有利于实现“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一时期,我国开创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就是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力互促互进的有机结合模式,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阶段新征程,党中央又擘画了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中国式现代化着力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使发展成果乐竞体育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一步步变成现实。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口规模巨大,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较大,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要紧紧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二、在制度价值方面,公平正义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上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制度效率,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放眼全球态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纵观国内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经济发展面临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供给体系质量还不高、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局面复杂,越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
“推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党的奋斗方向,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中,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自觉,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发展由“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促进区域间梯次接续发展,构建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同富裕道路,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机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精准支持力度,重点缩小区域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
三、在人本价值方面,公平正义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上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倡导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设想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或一种路径,其发展的结局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从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充满矛盾。从十八世纪欧洲开启现代化,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分裂、贫乏和扭曲等问题。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由于资本逻辑的泛滥、市场驱动力量的过分膨胀,所导致的人的畸形发展。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描述的那样:从一开始,现代性便具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能动的、有远见的、进步的,预示着空前的丰富、自由与满足。另一副同样清晰可见的面孔是冷酷无情,暴露出疏远、贫困、犯罪和污染等问题。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力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生产目的不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是少部分人、一部分国家的发展以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欠发展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推进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的设想,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目标。与以“资”为本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马克思在规定未来社会特征时就基于生产力发展和公有制的基础提出:人成为自由人是因为有了自由时间,因而可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即人的思想素质、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现代人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行为方式的人。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形成共识和认同,就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障碍;需要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观念转向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需要突破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例如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观念,转向高质量发展观;需要从掠夺自然资源、支配自然的观念转向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观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基于“现代工业的基础是革命的”科学判断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由此,对工人提出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工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局部个人”。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胜任由技术基础变革所导致的分工职能的不断革命。在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技术不仅排斥简单劳动,而且排斥技能劳动,不仅替代某个就业岗位,甚至替代某个就业行业。在此背景下,分工职能的变动加快,劳动者的流动性更为全面频繁,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总之,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公平正义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凸显了人民性与共享性、社会公正与环境公正、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昭示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把社会公平正义贯穿财富创造与分配等多个环节,体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
(作者系乐竞体育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兆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