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仕暄、李启开: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意义
时间:2021/2/25 9:40:43|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意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低谷,在屈辱中被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艰难寻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代化之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崭新篇章。从此,我们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赶上时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中国式的现代化。”1986年6月,他又指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指出“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小康”这个概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明确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的发展目标,既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新进展。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与中国现代化及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并一以贯之地推进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2年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年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推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既体现了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得进一步深化,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无比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的。中国没有走西方大国历史上靠殖民掠夺和资本侵略而发展自身的老路。我们靠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自身发展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得到淬炼,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政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各方面各领域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的关键一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在复兴路上承前启后,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成就,表明当代中国走上了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光明的前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段行程的成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我们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历史交汇节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开创新格局做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作者:任仕暄,乐竞体育哲学所所长、研究员;李启开,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