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丽江经验论析——基于田野民族志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1/6/4 15:19:25|点击数:
[提要]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对云南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之一。在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每个历史阶段的经验和成功的个案调研都很重要。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丽江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和独特做法从历史与现状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了丽江经验的独特示范意义。同时还总结了丽江各民族团结齐心以推进建设绿色家园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内容的做法;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丽江在学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创新方式;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具体做法等。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丽江经验;历史与现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16ZDA15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福泉,乐竞体育研究员、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
一、丽江经验的独特示范意义
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对云南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之一,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也是国家对云南未来发展的根本定位。但是示范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丽江位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十分富集的滇西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南与云南历史古都大理毗邻,北与迪庆州相连。作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名录”东巴古籍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三项桂冠的丽江市,是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举足轻重的重要区域。结合丽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加强其在建设示范区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丽江在“一带一路”、藏羌彝走廊、大香格里拉区域和茶马古道等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优势和特色等,都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挖掘。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很重要。丽江有汉、纳西、藏、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壮、回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很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融合社区。比如明清以来丽江本地各民族与外来移民共创古城文明,打造了一个有227种姓氏的民族团结发展之地,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与外来移民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不断交融的过程,丽江也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多民族社区。[1]
从历史上看,丽江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进程很有特点。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代以前,云南人口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于是很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汉族人口慢慢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云南土著和汉族移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明清两代,丽江这个“纳西古王国”却相反地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吸纳着无数来到这里的汉族移民。据调查,丽江古城及近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有138个姓氏,20世纪50年代后新增姓氏89个。在这227个姓氏中,如张、王、李、赵、杨、孙、钱、江、蒋、桑、姚、吕、曹、曾、黄、易、赖、苏、姚、阙、邱、宣、吴、杜、傅等常见和不常见的姓氏,在丽江古城都可以找到,而且这些外来戸无一例外地讲纳西语,娶纳西妇、嫁纳西汉,穿纳西服,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纳西人。可见这些汉族移民带来的汉文化,也融进了丽江的纳西人社会中。
丽江古城居民中除了汉族移民之外,还有一部分在“茶马古道”滇藏贸易上落籍丽江古城的藏族、白族和回族人。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中,他们成为能操本族语和纳西语的古城居民,有的则完全融入纳西族而改写族称为纳西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广泛展开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与来自全球五大洲的各国各民族进行广泛交流,日益成为一个展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窗口。笔者曾陪同不远万里来丽江访问的加拿大印第安酋长们参观丽江古城,他们在古城看到满街走着穿着各自民族服装的纳西、汉、白、傈僳、藏等族同胞,既会说汉语又会说自己的母语,在四方街集市非常和谐地做着生意。其中有几个酋长想起了他们的民族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遭受白人“文化沙文主义”强行同化政策之害,很多印第安优秀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这些酋长回去后开始实施印第安文化复兴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当年丽江的民族团结景象对那些来访的印第安酋长起到了不小的启示作用。[2]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笔者多次陪同来自各国的政治家、学者、实业家、学生在丽江村镇考察、参观并给他们上课,或者进行国际合作项目,丽江各民族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情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中感受到新中国在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巨大成功,可见丽江起到了对外展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扇窗口的作用。在丽江,我们也实施过一些使多个民族受益的培训教育项目,如笔者就牵头在丽江市玉龙县黄山镇白华村实施过为期4年的“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培训”项目,邀请民间的手工艺高手培训了来自云南和四川的8个少数民族青年妇女学习多种手工艺技艺,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今后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丽江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这个独特的窗口作用,进一步成为中国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典范地区。
丽江在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笔者常年在丽江进行田野调查,有不少体会。在笔者主持的《策划丽江——旅游与文化篇》《丽江市和迪庆州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等项目以及其他一些书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丽江当代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提出过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当下应认真研究丽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个性特色和发展创新,认真总结丽江与相邻地区各族人民团结携手共同发展的独特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得开拓创新的新成绩。
改革开放后,丽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总结和推出新的“丽江经验”。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丽江民族众多,历史上各民族与中央王朝和周边其他地区民族之间都保持了密切关系,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和睦共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届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丽江,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团结一心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发扬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荣传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积极创新民族工作新路子,使得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丽江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在全省民族团结和宗教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始终走在前列。改革开放以来,丽江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各州市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考评中,丽江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连续多年获奖。
丽江先后制定出台了《丽江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丽江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体系》《丽江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文件,细化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底,丽江累计实施13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其中1个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2个特色乡、88个示范村、29个特色村、4个示范社区[3]。2020年11月,丽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通过了省级初验。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2013年2月,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玉龙县)被列入云南省示范区建设3121创建工程,是当时确定的十个示范县之一,白沙镇被列入全省20个示范乡镇之一。
笔者在调研中获悉,玉龙县委、县政府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作为目标,重点抓脱贫攻坚和重点项目带动民生改善。结合玉龙县实际,认真抓生态保护、旅游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抓社会和谐安宁,抓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的融合。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分年推进、分片发展的方式,力创村落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品牌,苦心营造民族特色突出、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符合玉龙县实际情况、具有玉龙县突出特色的创新之路。
二、各民族团结齐心推进建设绿色家园是丽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丽江是全省重点林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龙县也是云南省唯一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建设试点示范的两个州县之一。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如何营造和保护好青山绿水,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
(一)玉龙县各民族团结齐心推进建设绿色家园的具体做法
玉龙县通过示范村、特色村寨、产业示范户建设引领全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014年玉龙县总投资540万元(省级扶持资金)对九河乡河源、鸣音镇中罗、太安乡汝南中村3个民族团结示范村以及九河乡金普村拉普组、石鼓镇仁和石支、太安乡汝南海棠3个民族特色村寨、29户产业示范户进行建设,已经全面建成验收。通过这些示范项目的建设,玉龙县实现了特色文化与农村经济的融合持续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笔者于2017年7月去九河乡河源村和金普村进行调研。九河乡河源村委会地处老君山腹地,位于九河乡西南面,是老君山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海拔2600米至3000米,河源村境内居住着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共有14个村民小组,513户、2145人。笔者在河源村调研时获悉河源村的森林覆盖率竟然高达90%,这与九河乡党委政府和河源村委会的有效管理以及群众爱山护山的自觉行动密不可分。
金普村是个多民族聚居且一直保持和睦友好氛围的村子,不论哪个民族都能用纳西语相互交流;如果金普村的普米族老人去世,还会请纳西东巴祭司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近年来,金普村普米族致力于振兴传统文化,村民家里普遍修建了与本族信仰和生活礼俗密切相关的传统火塘,丰富了村民的信仰民俗生活,增添了民居的传统文化意蕴。
普米族属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国家对以普米族为主体村民的金普村有政策倾斜的项目支持。九河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同时根据各民族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都从中受益,在共同受益、共同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与团结。金普村各民族历来都相互通婚,有个纳西族家庭有6个儿子,都娶了普米族女子。玉龙县的纳西族人口最多,九河乡的白族、普米族等大多能讲纳西话。笔者在金普村走访了几户普米族村民,一家老少都能讲一口流利的纳西话,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普米族母语。
玉龙村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白沙镇另一个生态和文化重地,建于唐代供奉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的庙——“三多国”(北岳庙)就在玉龙村,这个村是迄今为止丽江坝区田野、山林和农田风光保留最完整的少数民族村落之一。笔者每次去玉龙村都感到心旷神怡,郁郁葱葱的山林、碧波潋滟的姊妹湖,源自玉龙雪山、潺潺流过玉龙村供丽江城区饮水的溪流,大片四季色彩不同的农田风光尽收眼底。村里的民居全是传统的青瓦白墙农家院落,有的农家还保留了传统的晒粮架。玉龙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特色,构成了丽江村落文化的一个典范,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保护生态环境和纳西族文化传承的模范社区。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玉龙县白沙镇的玉湖村是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云南唯一入选的国家住建部评选的全国宜居村落,列入了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白沙镇境内金矿资源丰富,而金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玉湖村辖区内,共有7个矿点,由于储量多,品位高,基本为浅层埋藏,可露天开采,经济价值高,多年来备受社会关注并常常被偷挖盗采。2000年笔者在玉湖村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政府正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治理这一棘手的偷采金矿的事。可以说,金矿的管护一直都是白沙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以前,主要采取的是由镇机关、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共同配合,国土局聘用管护员驻点看管,镇政府组织村社群众参与驻点看管,同时派驻值班组24小时工作的方式进行管护。从2011年起,金矿偷采乱挖行为得到遏制,白沙镇进一步完善金矿管护制度,建立健全玉湖金矿管护巡查机制和领导包干负责制,成立3个镇机关巡查组,每组每周实行一次不定期的全面巡查,执行群众参与管护机制,每天组织39名群众上山对5个看守点进行管护,由村组干部担任组长,有可疑人员上山或者矿点有异常情况,都能在24小时内发现并及时通知镇机关采取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白沙镇目前已经完全杜绝了金矿的私采盗挖情况。
如今,玉龙雪山蕴含金矿区域森林茂密,葳蕤青葱,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纳西人的神山所蕴藏的金矿得到了有效保护,避免了因为采矿可能导致青山绿水满目疮痍的命运。
(二)宁蒗县拉伯乡人民保住了长江上游的一片绿色屏障
笔者多次到宁蒗县拉伯乡调研,拉伯乡下辖托甸、田坝、格瓦、加泽、拉伯5个村委会,63个自然小组。辖区内总人口1057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39人,有汉、普米、纳西(包括纳西族摩梭人)、傈僳、苗、壮、藏等8个民族。
拉伯乡有莽莽苍苍的森林,云雾缭绕,山高水长,一路走进去,两边都是茂密的森林,这是笔者未曾想到的景象。20世纪60-80年代,金沙江上游林区是国家采伐木头的重点林区,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记得当时金沙江上游丽江境内奉科、宝山等地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金沙江上每天都漂着水运的木材。经过长年累月的砍伐,金沙江林区已难见到原始森林。后来国家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砍伐森林得到控制,但长江上游两岸要恢复到原来森林茂密的状态,需要数十年乃至百年时间。而地处金沙江上游穷乡僻壤的拉伯乡,森林覆盖率居然达到79%且多是原始森林,其中有红豆杉、云杉、冷杉、云南松、高山松等上百种珍稀木本植物和山茶、杜鹃、梅、月季、兰花、青竹、黄竹等植物,以及熊、山驴、岩羊、獐子、猴子等野生动物。这使笔者感到大为惊喜,同时对拉伯乡各族人民肃然起敬。
2017年7月去拉伯乡的路上,拉伯乡乡长熊贵光指着一大片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对笔者说,拉伯乡已经对境内3.2万棵红豆杉做了登记造册,进行有效保护。由此可见拉伯乡党委政府对保护森林和古树名木所下的苦心和苦功。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红豆杉因其药用价值高,在滇西北遭偷砍盗伐现象曾经非常严重,因此成为濒危树种。如今拉伯乡保住了这片红豆杉,真是造福子孙后代。
拉伯乡的干部和各族人民为何能把拉伯乡境内的原始森林保护得这么好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乡里的干部和村民。熊贵光乡长介绍说,拉伯乡党委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拉伯乡是宁蒗县中至今唯一保存有近2.5万亩原始森林的乡,其中还有3.2万多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此外,加泽湿地保护区和托甸、格瓦、加泽三个村委会还有近20万亩保护完好的森林。历届党委政府确定要把拉伯建设成生态文明乡、民族团结进步乡、产业发展重点乡,形成“长期核桃,中期青椒、花椒,短期烤烟加拉伯高脚鸡”的长、中、短期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5](P.344-356)
宁蒗县拉伯乡各族人民为长江上游保护住了一大块绿洲和生态屏障,这对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宏伟规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长江上下游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生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6]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两方面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拉伯乡各族人民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以玉龙县为例,除了政府扶助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之外,还有不少以社会力量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好例子,比如白沙镇玉龙村纳西族民营企业家和长红创办的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的“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就是比较突出的一家,该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推进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
玉水寨通过文化生态旅游经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长红先生不忘回报社会,反哺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2009年,玉水寨出资60余万元,在玉龙雪山脚下建起了“玉水寨东巴文化传习学校”,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青年东巴,玉水寨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东巴文化传承基地”。由“玉水寨”牵头和出资,丽江纳西族民间人士发起成立了丽江市纳西东巴文化传承学校。玉水寨出钱出力,有力地推进了丽江市东巴文化传人培养和民间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少村子的年轻人学习东巴文化和举办东巴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不少乡镇的祭天、祭自然神等礼仪习俗得以恢复。玉水寨还大力推进纳西语文化的传承,自2007年起设立了“白沙乡基础教育玉水寨奖学金”,每年出资对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如今,玉水寨不仅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成为传承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传统民间礼仪习俗的重要基地。玉水寨多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乡村民营企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的成功道路,和长红也因此获得“丽江非公经济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2014年,和长红被国务院授予“第六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弘扬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慎终追远是纳西族的优良传统。玉水寨结合国家的藏羌彝走廊文化建设项目,出资组织学者和东巴考察纳西祖先的迁徙、分布和文化根脉,进行了深入滇川藏青地区二万五千里之长的考察,致力于在白沙镇的玉龙雪山脚下建立纳人的祭祖祠,慎终追远,礼敬先贤,弘扬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
玉龙县各乡镇都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传承组织,如黎明乡“洛玛底之声”民间业余歌舞队、石头乡白族歌舞表演队、九河乡老君山农民艺术团以及多个纳西古乐队等。笔者在2017年6月的调研中应邀参加了玉龙县宝山乡宝山石头城纳西族民间文化传承协会挂牌仪式以及以宝山乡、奉科乡等民间艺人和群众为主举办的纳西族民间音乐展演“血脉纳西”。这些遍布玉龙县各乡镇的民间文化活动推进了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活跃和丰富了各族民众的文化生活。玉龙县各级政府还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重大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组织和鼓励群众自编自演本土特色突出的节目,举办各种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如塔城乡村艺术节,太安民间乐舞大赛、黎明丹霞文化艺术节、拉市乡村旅游文化节、九河乡“六月富旺舞”民俗文化节等。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使这些乡镇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充满活力和多姿多彩。[5](P.178-206)
四、丽江走出了一条学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之路
玉龙县作为民族文化大县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家指定教材之时也能寓教于乐地学到一些优秀的乡土知识,为今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良好基础?玉龙县在这方面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比较典型的是白沙镇白沙完小。
2006年,笔者曾经牵头在白沙完小组织由老师、学生、家长和县教育部门都参与的乡土知识教育读本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在迪庆与西双版纳实施的3个点中,白沙完小是最成功且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有创新的一个点。
白沙完小位于玉龙县白沙镇,与世界文化遗产白沙古街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所在的大宝积宫毗邻,背倚玉龙雪山,学校始建于清朝时期雍正二年(1724年)。白沙完小招生片区是白沙、木都、新善三个村委会,现在全校在校生300多人,有12个教学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的比例。该校走出了一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新路,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完小。
白沙完小大胆创新进行国家指定教材和乡土知识教育结合教学的尝试,老师们组织学生到村中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民间医生、退休干部、铜匠、皮匠、豆腐作坊工作人员、榨油坊工人、护林员、乡村歌手舞者等许多乡土知识拥有者,师生们还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乡土知识教材《白沙·我的家乡》。《白沙·我的家乡》包括如下内容:我们的房子、我们的院子、我们的家谱(选学)、我的家人、我们的家畜、我们的服饰、我们的用具、我们的食物、我们的村子、我们的旅游资源、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水与水的利用、森林资源与管理、谁管理我们的村子、我们的农事历等等。教材内容生动且接地气,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也得到国内外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赞赏。《白沙·我的家乡》第一、二册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7](P.3-8)
白沙完小在传授和学习好国家开设的各门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纳西拼音文字课、纳西东巴象形文课、传统文化知识课、民间美术课、纳西古乐“白沙细乐”课。多年来,白沙完小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部分,在认真完成义务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同时,大力做好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既学到了乡土知识,“小升初”考试成绩在玉龙县也名列前茅。有些在丽江工作的外省人和外国人,慕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白沙完小来读书,他们认为这个学校学习氛围好,能寓教于乐地让孩子们学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可以说,白沙完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兼顾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统编教材学习的有效路径。
白沙历来被称为“足球之乡”,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踢足球。白沙完小形成了“足球从娃娃抓起”的共识,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学校在每年夏季和冬季都要举行两届运动会,足球作为运动会的主要比赛项目,各班都要组织一支足球队参加比赛,作为白沙乡的代表队,白沙完小一直保持全县前二的优异成绩。在历年的“萌芽杯”及“贝贝杯”足球联赛中,白沙完小代表队获得了双冠军的好成绩。2015年4月,白沙完小球队参加“与世界有约”斯凯孚杯全国足球邀请赛并获得第二名的战绩。白沙完小先后有6名队员被选送至国安足球俱乐部青少年梯队,三名队员被送至云南省队,两名队员被送至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四名队员被送至上海申花队,一名队员被送至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两名队员进入上海幸运星足球俱乐部。2016年白沙完小球队获“友邦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项目2016快乐足球冠军杯赛”冠军。
玉龙县还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建立了县民族中学、白马完小、九河中学等6个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民族团结、民族知识、民族政策”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玉龙县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会的一些女老师在深入基层走村串寨调研和搜集整理基础上编写了《纳西族童谣》一书,这本书推进了纳西族童谣的收集整理和学校童谣教学,激发了孩子们演唱童谣的兴致。之后纳西孩子的童谣演唱接连获得荣誉。“飞越彩虹”丽江纳西娃娃合唱团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童声合唱节比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9支合唱队伍、三千多人同台竞技,最终获得金奖。这也是一个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好例子。
五、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新做法
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和弘扬方面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互补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是我国凭借区域特色和文化资源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的典型范例。随着旅游发展中大研古城本地居民的逐渐迁出,丽江古城的魅力和文化传承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这也给我们提出如何保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探索中国多元化区域发展成功之路的问题。
有幸的是,笔者在当前丽江古城的一些社区中看到了一些新气象。据了解,丽江古城大研街道北门社区居住着纳西、汉、藏、回、白、彝、傈僳、普米8个民族的居民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的外国籍居民,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但居民们都相互尊重,相帮互扶,和睦共处。丽江大研古城文林村也住着纳西、汉、白、藏、普米等族居民,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和谐,一起欢度纳西人的火把节、放河灯的祭祖节,还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社区藏书楼,村里有纳西古乐和传统歌舞队等。2018年,北门社区被列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9年,文林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丽江大研古城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镇,各民族和睦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传统正在文林村和北门社区延续着,这已成为我国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且有创新发展的“丽江经验”。
此外,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也腾出22个公房传统院落,展示和推进丽江本土传统文化。如雪山书院、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展示和举行纳西婚俗婚礼为主的“纳西人家”,展示丽江各种手工艺的“手道丽江”,东巴书画体验馆,展示民间歌舞、乡村记忆的“天地院”,还有展示和传承纳西传统服饰、纳西木雕的院落等。近年来还在古城建了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十月文学馆、徐霞客纪念馆、洛克纪念馆,还有一些著名学者、作家、画家的故居,地方文化名人故居以及一些雅致的书屋,让旅人从这些文化院落中领略丽江古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院落和北门街、文林村等社区形成了当下丽江古城新的文化气象,只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就会逐渐形成当代丽江古城独有魅力的新文化新民俗,进一步促进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民族旅人和新老丽江各族民众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和互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多次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束河调研,曾先后写过长篇纪实散文《束河村纪事》(1997)以及调研报告《丽江县白沙乡龙泉村(束河)社会性别与能源之间关系的调研》(1998)、《丽江市玉龙县束河(龙泉)传统文化和生态保护村调查》(2009)等文。①近年来笔者也常常回到束河看看,它的发展景象是20世纪90年代在这里调研时所想不到的。特别是它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束河模式”更是引起学术界、文化界和旅游界的重视,也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注意。束河当下也是个不同民族的聚居之地,除了纳西族以外,还有汉、藏、白、普米等族民众在这里休养生息,他们成为新的束河人,共同促进当下束河的繁荣发展。
笔者认为,“束河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它坚持了一种“分区制”的发展模式,既有在传统古村落基础上依循本地村落传统建筑格局和民居特色的古镇拓展,建盖了不少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纳西民居式建筑,又保留了村落的田园风光和村民们传统的日常生活格局,旅人在这里可以看到真实的纳西人的日常生活,这使束河古城比大研古城更具有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可见,如何保持束河古村落的长久魅力,关键在于如何保留住这里的农家田园生活情调、活着的纳西民俗和田园风光。[8]
玉龙县与迪庆州、大理州的多个县接壤,搞好与邻县各民族的团结协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并肩携手谋发展。玉龙县不断推进和邻县各族人民互助协作,加深友谊,这也是玉龙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特色之一。比如塔城乡地处“鸡鸣四县市”的中心地带,与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木高村、德钦县拖顶乡毗邻,是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族杂居和聚居地。塔城乡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塔城铁桥)所在之地,唐代以来就是纳西族和藏族等多民族进行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重地,也是东巴文化发展重地,产生过很多闻名遐迩的大东巴;这里的藏传佛教和民间艺术也比较发达,出过好几个闻名遐迩的纳西歌手,纳西族和藏族艺术相互交融的“勒巴舞”“朵翀”等歌舞也很有名。2016年,塔城乡还增加了省里批准的“塔城乡署明村纳西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称号。塔城乡是笔者长期的田野调查点,笔者去塔城调研时,常常有机会参与各民族的联欢,也深入研究过塔城乡纳西族、藏族之间长期的交往和融合。
长期以来,生活在这个“鸡鸣四县市”区域的各族民众和谐共处,荣辱与共,共创家园。最近,玉龙县塔城乡还推进开展了“鸡鸣四县”七乡镇村村联建活动,促进跨县各乡镇的团结共进,共建制度,团结联动,有纠纷一起解决,山水资源共同保护,节日一起欢庆,促进了“四县七乡镇”的团结和谐的氛围。
在2017年6月25日至26日,第二届“鸡鸣四县”七乡镇“村村联建”暨联谊活动在玉龙县塔城乡塔城村举行。来自玉龙县、香格里拉市、维西县、德钦县4个县市、7个乡镇及12个友邻乡镇的村“三委”负责人和各民族民众参加了这个活动,活动分两天进行。25日下午召开“民族大团结、党建促和谐”座谈会暨四县市村村联建“互联网+党建”塔城之窗APP学习观摩会。
2017年6月26日上午,在塔城乡文化广场隆重举行了歌咏比赛活动,来自四县市的各族群众70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这个“村村联建”活动充分利用地域相近、村情相似等特点,用制度作保障、以文化为血脉,打破地域限制,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一起发展。塔城乡通过“村村联建”工作,推进并实现村组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好局面,共同维护和巩固和谐稳定发展的好环境,各民族相帮互扶,早日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在这个活动中,塔城村委会和其他毗邻乡镇现场签署了“村村联建”协议。塔城村与毗邻村签订了《联建协议》,不仅明确了联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就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护林防火、产业链接、旅游开发、信息互通、矛盾纠纷排查、法律知识宣传、民族团结互助和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等多项重点工作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可操作实施的交流合作机制。
结语
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对各地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验和成功个案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很有必要。只有通过不断总结示范区建设经验,才能拓宽这项工作的思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不断推出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和示范案例。如前所述,从历史到当代,丽江在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开创了很多好的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丽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个性特色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保持和加强丽江最突出的优势和个性特色,推出新的“丽江经验”。丽江各民族长期以来团结齐心建设绿色家园,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做出新贡献,各民族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旅游与文化产业互相融合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学校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之路,丽江与相邻地区各族人民团结携手共同发展的独特经验等等,都值得认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得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新成绩。
注释:
①束河现在属于丽江古城区,称为束河古镇;过去属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称为龙泉行政村。
参考文献:
[1]杨福泉.论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整合[J].思想战线,2005(2).
[2]杨福泉.为濒危的民族传统而苦斗的酋长们[N].光明日报,1997-06-11.
[3]王君霞.丽江民族团结进步取得新进展[N].民族时报,2021-03-12.
[4]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2013-09-07.
[5]杨福泉.新定位 大团结——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7]杨福泉主编.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的实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8]杨福泉.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以云南丽江的几个传统村落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来源/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