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玲:一步千年的独龙族
时间:2021/5/26 9:51:32|点击数: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乡,当地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云南省以整体推进的思路对独龙江乡进行集中帮扶,加速消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素质等“瓶颈”问题,使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独龙族整族脱贫,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千年跨越”。
一、昔日边陲独龙江,备受欺凌独龙族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还保留着父系家族公社制,社会生产仍然以刀耕火种、采集、狩猎为主。
当时的独龙族不仅要受维西土司和西藏察瓦龙土司的统治,东邻的其他民族奴隶主,也经常越过高黎贡山,掳掠独龙族人当奴隶,这个时期的独龙族承受着周边多民族土司及奴隶主的管制和贡赋,普通百姓生活极为艰难。
独龙族群众长期生活在独龙江两岸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半山腰,分散居住在山上简易的茅草房、篱笆房中,以刀耕火种、狩猎捕鱼、荒山采摘为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基本的生产,生活物资匮乏,粮食、盐巴、糖、油等物资稀缺,群众缺乏基本的教育、卫生、医疗服务,基本生存权利受到威胁。
二、直过政策到边疆,整族跨入新社会
1949年8月,贡山宣告和平解放,标志着独龙族备受奴役的历史结束,独龙族与周边各民族一起步入新中国,进入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崭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针对云南省边疆地区社会形态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实施的“直接过渡”政策,使独龙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直过政策下,独龙江不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族人民从此当家作主,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政策的出台,独龙江地区实施了安居温饱村建设,重点村、民族贫困乡扶贫综合开发,茅草房改造,小额贷款扶持,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等项目,独龙族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发展。
1999年开始在独龙江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不仅使独龙族逐步放弃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退耕还林补助的大米作为主食替代了独龙族传统的小米、玉米、鸡脚稗等杂粮,彻底解决了独龙族群众的粮食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独龙族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受大雪封山、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独龙族依然处于整族贫困的状态。
2009年末,独龙江乡人均收入916元,仍然有12个自然村(350户1245人)不通公路,31个自然村(896户3306人)不通电。
三、独龙人民感党恩,整族脱贫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通过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全面开展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这个曾经靠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民族,一跃跨千年,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巨变包含了两次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独龙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18年独龙族整族脱贫,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一)独龙人民的幸福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居住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群众到贡山县城,只能沿着陡峭的步道,爬石崖攀天梯,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才能到达,来回要花半个多月的时间。回顾历史,独龙江交通的发展历经了步道、人马驿道、简易毛路、四级油路,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历程。
1964年修通的人马驿道,对独龙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独龙族祖祖辈辈人背肩挑的运输方式过渡到马匹驮运方式。
1961年开始勘探规划,1999年贯通的独龙江简易公路,使独龙族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当第一辆汽车驶入独龙江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汽车的独龙族群众惊讶不已,热情地为汽车送来了草料和包谷。
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江实现了全年通车,汽车3个小时即可到达县城。对独龙族来说,独龙江公路是一条使独龙族人民获得“第二次新生”的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使独龙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感觉到无比幸福的路。
如今在独龙江,随便问一个老百姓,独龙江、独龙族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90%以上的人都会把独龙江公路放在第一位。
“公路通到独龙江,公路弯弯绕雪山,汽车进来喜洋洋,独龙人民笑开颜,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这首在独龙江家喻户晓的《幸福不忘共产党》歌曲表达了独龙族人民公路修通后的喜悦心情及过上幸福生活后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二)江边新房新生活
从2012年开始,独龙江乡6个村民小组的独龙族群众陆续搬入新建的安居房中,从此,独龙族从昔日简陋的茅草房、木板房、竹篾笆房搬入了水电入户、卫生整洁、广播电视设施齐全、网络畅通、交通便捷沿独龙江两岸修建的永久性框架结构的集中安居房。
在这种全新的集中居住模式下,独龙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外交往、饮食习惯、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传统的独龙族饮食文化中,主要以自己种植的杂粮、根茎类植物、瓜豆类作物为主,主食以玉米饭、荞麦面、鸡脚稗、小米和旱谷为主,由于电力及电动工具的限制,村民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还要人工推磨粮食,十分辛苦。
随着集中安居点周边交通的改善,村民草果经济收入的增加,村内小商店里各种加工食品琳琅满目触手可得,这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和饮食结构也逐步发生了改变。现在独龙族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家家有油有肉。
政府发放的洗衣机、电饭煲、电炒锅、电动打茶机等家用电器,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妇女做家务的劳动时间。
江边集中居住、公路和互联网的贯通,加强了独龙族村民相互交往、交流,方便了村民进出独龙江,同时也加速了外来人员和外来文化的进入,使独龙族的生产、生活及发展呈现出多元的形态。
(三)金草果带来致富路
在2010年开始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中,草果种植是特色产业扶持规划重要的一部分。
2019年,独龙江草果种植达到68000亩,人均超过16亩,人均增收2648元,预计3年后产值还能翻番,草果成为增加独龙族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独龙族心目中的“金果果”和“绿色银行”。这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式,在保护独龙江绿水青山的同时,草果经济提高了独龙族群众的经济收入,推动独龙江扶贫攻坚工作。
四、独龙人民跟党走,一步千年奔小康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怒江州少数民族代表时,独龙族妇女李文仕对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党的光辉政策照耀下,独龙族人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经年过60了,还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今后要教育子孙后代听党的话,好好读书,跟着共产党走”。
随着国家政策对独龙江基础设施及产业经济的支持,独龙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逐步增强,激发了独龙族的自我发展意识。大多数外出的年轻人选择回到独龙江发展,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参与基层乡村治理,为独龙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一直着力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公心、有能力的独龙族年轻干部,希望他们在独龙江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在党和政府多年的关心支持下,经过独龙族人民多年的艰苦奋斗,群众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劳动之余,在每个周三晚上,独龙族群众早早吃完晚饭,梳洗一番,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准时聚集在各村党群活动室参加学习、唱歌、跳舞等活动。活动结束后,余兴未了的村民们在回家路上轻快的哼唱着自己创作的独龙“感恩歌”:“雪山升起了红太阳,独龙峡谷换新颜,党的政策真正好,幸福不忘共产党!”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信,一次接见的民族,独龙族能实现“一步跨千年”,是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生动诠释。“唱支红歌献给党,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幸福不忘共产党,奋发图强感党恩”这是独龙江4000多独龙族共同的心声。
(执笔: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 薛金玲)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