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程 敏:推动低碳增长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9/2 14:28:17|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由十五部分构成,其中第六部分指出,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推进绿色、低碳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

  一、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并不是孤立单一的经济形式,它具体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

  二、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体现在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其目的是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是“通过低碳能源开发、碳捕捉、碳封存等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体系等多种手段,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构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今天的中国和以往发达国家的转型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经济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下的转型,一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二是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这既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结合,使经济能转向低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不但能顺利实现经济阶段过渡,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碳排放,促进产品生产的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

  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气候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品,技术外溢和环境收益由全社会共享,因此仅仅依赖市场自身难以达到低碳技术创新的社会最优水平,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既要进行全面的节能减排规划设计,又要制定具体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使低碳技术创新企业能在其行为中获利,才能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斯·C·诺思指出,许多的技术创新成本是个人(或团体)难以承受的,只有在国家的保护下,使其收益内部化,才能激发个人(或团体)的创造力。知识产权是一种同时使发明者和整个社会获得利益的制度安排。节能减排政策主要包括行政管制型和市场主导型,同以往的技术创新不同,低碳技术创新是在外部环境“倒逼”下进行的,因此需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并行,但是市场手段应该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只有政府为企业追求低碳技术创新利益提供公平的市场平台,才能使企业产生动力。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能够帮助环保企业打开市场而最终立足。

  一方面,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进行总量控制。从我国目前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总量限制和排放标准的实践来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表现为:国家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迫使污染企业对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产生需求,环保企业根据污染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关技术创新,污染企业自身也会进行适当的技术研发。不管是污染企业自主研发还是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其驱动力均源于国家的行政管制。没有量化的上限,考虑成本的因素,污染企业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减排技术研发且缺乏购买动力,在缺乏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环保企业也不会进行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在行政手段的驱动下,由市场手段发挥主导作用是控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从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污染企业往往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而环保企业则常常紧跟政府的环保政策风向标,主动了解污染企业需求,研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更强。目前大多数污染企业往往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人员,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经常让技术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一起办公,甚至还要履行与企业开发产品有关的其他职责,如市场开发调查、产品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测试等职能。污染企业的减排技术和设备主要来自于从市场购进。环保企业则专门从事环保高新技术研发,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会寻求产业化发展,主动进行推广,并会积极与污染企业联合,进行能源与资源节约技术研发。政府的环保事业、污染企业和环保企业实际上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污染企业的承受力和购买力是关键,因此政府在制定环保标准和税费政策时要考虑污染企业的承受力,并对其购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给予实际的政策优惠或补贴。可以考虑将所得税优惠政策改为增值税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同时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支持,包括政府采购、提供市场信息等。对环保技术供给方的激励政策同样重要,税收、科研项目资助等优惠政策能增加供给,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例如,目前已存在将二氧化硫作为新的碳资源用于多种领域的技术,但二氧化碳回收工作还比较滞后。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宝贵的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石油开采、机械加工、烟丝膨化、农业施肥、消防灭火、食品及医药卫生等多种领域。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还会更加广泛,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政府支持环保企业进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创新,对如何系统地对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进行认真分析,最终变废为宝,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和环境保护双重收获。高碳企业就不会再将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特别是那些中小型污染企业,它们可以通过租用的形式从环保企业取得低碳设备,并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以所排气体作为租金,这样中小企业就会有动力参与减排行动。

  (二)发展可替代清洁能源以创造低碳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不论是从先天所得的能源禀赋还是后天所形成的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等,我国均不具有低碳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为了避免由此导致的不利分工模式,应该发展可替代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两手抓。首先,提高风能、电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能源禀赋的劣势。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1973年法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占比分别为15%和67%,而到2014年,这一比重分别为3.8%和32.4%。其能源结构的优化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核能、水电和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1965年煤炭占英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60%,此后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和核电产业,至1972年煤炭所占比重下降为35%,2014年降15.7%。目前,英国政府通过征收化石能源税来补贴可再生能源企业,使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一国能源禀赋的劣势可通过发展清洁替代品来弥补。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率除了受技术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市场化程度、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据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节能潜力的分析,技术创新节能量占预测节能量的50%左右,而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约为20%。价格因素通过市场机制从两方面影响能源利用率,一方面,能源价格上升会使能源密集型产品成本上升,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越高,能转移给消费者的成本越少,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动力越强;另一方面,能源价格上升会促使企业增加可替代再生能源的使用,而清洁能源的需求会刺激供给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目前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尚未完成,并不能充分通过市场形成传递机制。不反映供给成本的能源价格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扭曲信息,导致能源浪费,因此放开能源价格,让市场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释放市场力量对节能的潜力。

  (三)优化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

  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说,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是成本最小化,会尽可能地逃避减少排放所造成的额外成本,因此政府的监测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减排效果。我国已经实现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实时监控,可以对这些污染物的单位时间排放量和环保达标情况进行统计,监管部门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监控平台即可获取相关数据,大大降低了监控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避免了以往的“昼停夜排”或检查人员“一来就停、一走就排”以及企业治污设备“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等逃避监督方式的频现。但是目前这一实时监测平台尚未在很多中小型污染企业安装,检测漏洞的存在降低了这些企业的违法成本,偷排现象依然存在,也对那些被重点监测的大企业形成了不公平待遇。因此,政府未来也应该推进二氧化碳实时监控技术的研发,同时更要加强对那些监管难度较大的中小型污染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监控技术的研发。只有通过先进的监管手段实施全面监管,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实现低碳生产。

  (四)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形成

  首先,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低碳产品除了具有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功能外,还具有降低碳排放的环境价值功能。消费者是否消费低碳产品或者消费多少取决于是否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低碳广告和宣传有利于普通消费者了解到低碳消费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对低碳产品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偏好,政府再给予低碳消费适当的补贴,在价格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将会选择一定量的低碳产品。如美国对购买电动汽车的个人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节能建筑、节能电器等低碳产品的购买实施减税等政策,极大地鼓励了低碳消费行为。低碳产品国内需求的增加通过扩大市场、促进产品种类等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其次是引导企业增加清洁能源的需求。企业是否使用清洁能源主要受成本的约束,同时也受技术、设备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清华大学环境专家王洪亮表示,以发电技术为例,假设煤发电成本为l,则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1-18倍。因此如果只由市场引导,企业偏向选择价格较低的传统能源。政府要配合法律、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行政来引导企业的消费,为清洁能源培育和开辟市场,使生产和出口向低碳化转变。

(作者系省社科院孟加拉国研究所 程敏)

来源/作者: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