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苏翠薇:用“和谐”文化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时间:2020/9/7 9:47:15|点击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和谐”就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表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考察云南,希望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示范区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既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有机结合的典范。

  “和谐”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七彩云南世代生息着二十多个民族,孕育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族源、文化习俗、节庆礼俗等蕴含“和谐”“双对(阴阳)”“和合”观念,既是各名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生幸福快乐的源泉。各民族源于一个始祖的传说,“一母所生”“兄弟姐妹”“同根同源”的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注重亲情友情,注重团结友爱,反映出各民族生存发展的智慧,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谐”文化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人文基础,是人类社会团结进步、文明互鉴的宝贵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资源。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和谐”实践

  “和谐”具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努力方向。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争夺生存资源等原因,云南各民族仇视和民族隔阂较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云南始终围绕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坚持分类指导,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的建构性、经济利益的获得性、文化的通融性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和谐”促进了各民族民心相通。云南在示范区建设中注重各民族“和谐”文化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传承,坚持古为今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相融相通,“美美与共”。孟连县景信乡的傣族拉祜族地区实践了和谐发展的新观念,民间自发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宾弄赛嗨”机制。“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朋友,是有亲缘或没亲缘但像亲戚朋友一样的跨族际团结互助机制。“宾弄赛嗨”以家庭为单位,民间自发结成“宾弄”(亲戚)或“赛嗨”(朋友)的互助关系。长期以来,他们在生产上优势互补,生活中相互照看,文化上相互尊重,逐步形成“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机制,而这种团结互助模式因地缘、亲缘、姻缘、业缘、宗缘等因素的影响,跨越族际、地缘在当地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哈尼族等民族中通过家庭传承或随缘结对,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整合了不同族际的同心力、统筹力、协调力。

  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通过基层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实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元阳县的哈尼族和彝族把传统民俗中的“牛亲家”,通过互补协作机制应用到梯田用水管理。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地区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人们拥有不同的信仰却能相互尊重、交融和谐,被称为人神共居的美好地方。

  “和谐”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云南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和谐”现象,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德钦县奔子栏镇政府引导扶持下,每年举办物资文化交流会,交流会先是由奔子栏镇政府引导主办,然后再由5个村委会轮流举办,每次镇政府提供文化活动经费。交流会通过土特产品出售,增加村民收入,组织村民唱藏族歌、跳民族舞、打篮球比赛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搞活经济,为建设团结平安的奔子栏服务。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存的典型地区,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各民族关系融洽。当地从唐代以来就是纳西族和藏族等多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重地,也是东巴文化的重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发达,历史上建有“万里长江第一桥(塔城铁桥)”。塔城乡还与维西县、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等乡镇相毗邻,是“鸡鸣四县市”的中心地带。在示范区建设中,当地政府利用区域优势、民族优势、文化优势,创新开展“鸡鸣四县市”7乡镇“村村联建”活动,搭起“亲情链”,架起“连心桥”。开展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团结联动、问题协商、制度共建,团结共进的和谐新局面。

  将“和谐”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新引擎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云南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国家发展和国际和平事业中。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各民族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和谐”已成为各民族相知相惜、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共同发展。必须将“和谐”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新引擎。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凝聚人心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辟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依法推进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民族“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以文化育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发展,不断谱写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

  (二)挖掘“和谐”文化资源,培育“和谐”理念,增强文化认同助力示范区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示范区建设离不开“和谐”,在新时代推进示范区建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尊重文化开发利用的规律,深入挖掘“和谐”文化和民族团结理念及资源,推动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和谐”文化在民族团结中的独特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牢,中华民族大团结越来越稳固。

  (三)以文化“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和谐”文化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进一步挖掘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和谐”文化,在党的领导下深层次引导各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以文化“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开发利用好与周边国家人文相近、地缘相连的特殊优势,将“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亲诚惠容、协和万邦、民心相通,促进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创和谐美好未来。

(作者系 乐竞体育研究员 苏翠薇)

来源/作者: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