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孔志坚:努力构建中国—老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时间:2021/9/13 10:07:41|点击数: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所要坚持的六条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老山水相连、生态环境唇齿相依。随着全球气候和老挝内部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老挝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均不同程度遭受台风及强降雨而产生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致使房屋冲毁、交通瘫痪。这些自然灾害均给老挝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乃至生命的威胁,也影响了正常的中老经贸合作。2019年4月,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一致同意签订并实施《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其中生态是重要内容,“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五项行动之一。

  COP15大会召开在即,中国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合作,尽己所能的帮助老挝提高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中老合作建设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建设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是落实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项目的具体举措。2020年7月16日,中老两国环境部长以视频会议方式签署“关于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中方向老方援助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客车、新能源卡车、新能源环境执法车和环境监测设备等应对气候变化物资,并编制低碳示范区规划方案。低碳示范区的建设将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国际产能合作深度对接,在带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培育绿色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推动万象新城发展成为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中低碳环保城市的典范。

  二是中老共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长廊。中国与老挝的边界线长508公里,做好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跨境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对维护好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自2006年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老挝南塔省、乌多姆赛省、丰沙里省开展生态保护合作,每年轮流举办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会,并于2009年建立“中老尚勇-南木哈跨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10余年来,双方主要围绕人员培训、联合巡护、对外宣传、亚洲象调查等开展了相关工作,对加强中老两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中老加强渔业生态保护合作。老挝境内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但是一些稀有鱼类品种也在逐渐减少。近年来,中老双方不断加强沟通、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澜沧江—湄公河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并于2017年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共同开展中国·老挝澜沧江—湄公河渔政联合执法行动暨增殖放流活动。每年的7月13日是老挝的“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日”,在老挝的许多电力企业均会在水电站建设基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数万条鱼苗到河流中,改善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四是中老开展生态保护交流培训活动。云南是中国唯一与老挝接壤的省份。近年来,云南省牵头实施了一系列的对老挝的生态保护交流培训活动,成效显著。2018年12月,云南省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云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在昆明成功举办了“老挝琅勃拉邦省环境交流合作能力建设技术援助项目”环境宣传教育培训研讨班。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老挝生物技术生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培训班在老挝举行。通过生态保护交流培训,老方学员开阔了视野,学习了相应的环保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老生态保护合作良好的基础上,笔者对构建中国-老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出以下思考。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让其走深走实。继续加大对老挝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中老环境保护专家交流和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帮助老挝加强生态保护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培养生态保护人才,或者组织中国环保专家到老挝进行宣讲和授课;继续加强生态环保理念和法规标准研讨交流,重点围绕环境监管和执法体系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互学互鉴;继续加强中老双方在水文气象合作和水资源管理合作;继续完善多层次防灾减灾救灾合作对话机制,扩大在洪旱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灾害应急、灾后重建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老双方继续开展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合作,加强在政府间协议、国际公约等多边场合的立场沟通与协商。

  二是继续建立牢固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加大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和国际生物廊道建设,依托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与老挝边境生态保护合作,建立完善的中老跨境森林防火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强中老农林业合作研究,因地制宜的种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环境的农林作物,维护生态平衡,构筑两国农林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在老挝的中资企业要持续贯彻落实绿色行动倡议。我国将生态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中国是老挝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老挝的中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贯彻落实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老挝人民,共建中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环境和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国界。中老山水相连,生态环境问题关系中老两国人民的福祉。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构建中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造福两国人民。

  【执笔: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老挝研究所副研究员 孔志坚】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