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凤:全域创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2/3/17 10:08:30|点击数:
2022年2月28日,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讲话中,对云南省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要求,对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王宁书记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将56个民族凝聚成中华民族整体,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并且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与民族团结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干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而五千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动力所在。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它包含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平等权利。所以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只有每个民族拥有与其他民族一样平等的地位,才能实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达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包容,在文化上做到美己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源泉,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中华56个民族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大家“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各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族人民血脉相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各民族团结一起,奋力抗击外来侵略者,形成了56个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所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就是维护每个民族自己的利益。加强对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增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边疆省份,各少数民族自古就心向祖国,热爱祖国。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从边境沿线入侵云南,遭到云南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从越北入侵我国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区,苗族英雄项从周带领当地苗、壮、瑶、汉等各族人民英勇抵抗,寸土不让。最终把法国殖民者赶出我国,收复了今马关、麻栗坡等大片被占领土,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职员马嘉理从北京到缅甸,参与缅甸英军武装探路队擅自进入云南,马嘉理被边境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打死,英军探路队被赶回缅甸;1900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缅甸以后,由缅甸侵入我省滇西片马地区,滇西景颇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白族、汉族等人民在土把总左孝臣、片马管事勒墨杜扒的带领下,会同泸水土司,展开了抗英斗争,逼迫英军承认片马为中国领土;1934年,驻缅英军派兵侵占佤族班洪、班佬等部落的银矿,激起佤族等各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班佬王带领周边各族人民,与入侵的英军展开斗争,得到周边傣族、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民族声援,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红军长征过云南,沿路得到各族人民的不同形式的支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云南各族人民积极参战,守护祖国的边疆。从古到今,云南各族人民爱国御辱的事迹和精神可歌可泣,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云南境内外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面对逃到边境地区的国民党残部垂死抵抗、各地土匪猖獗的形势,云南各族头人明辨是非,杀牛盟誓、立碑为证,立下了全国绝无仅有的“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民族工作,提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带领全省少数民族创下了多个全国“率先”: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制定《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率先制定并落实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的政策等,走出了一条云南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的肯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提出希望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通过多年来的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6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5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据居全国前列。多年来,云南省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信念,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使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全部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云南近半数的州(市)通了高铁。交通的便利,拉近了城市与乡村、少数民族与国家、少数民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并以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而骄傲自豪;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普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跨越新时代,步入新征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云南省委、省政府创新性提出全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新思路,这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愿望。(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 古文凤,系乐竞体育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