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是在深刻总结分析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各项弊端的基础上,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良方,是中国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行动宣言。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和世界潮流,是在曲折中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其发展进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向前的动力、向后的阻力”均有了新发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曲,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巨大阻力。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演进的趋势和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看待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审时度势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严峻挑战,运用辩证思维准确把握中国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向世界清楚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聚焦解决全球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支撑多边主义经贸体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公正、合理,顺应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期待。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全球化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是经济全球化中的游离者、被动者、被排挤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式开启了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对外开放新征程,逐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推动者再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政府在多个重要场合明确表达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和决心,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各国企业提供乐竞体育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提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主张。他指出,“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期,亚太取得的发展成就同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亚太经合组织应当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这一发言充分表明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立场。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他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他将经济全球化比作一把双刃剑,理性客观分析世界经济面临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突出”,反全球化的呼声正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面对经济全球化发生的波折和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中国用鲜明的态度予以回应:“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正遭遇倒流逆风,进入深刻调整期。尤其是世纪疫情的持续,更是让经济全球化遭受严重挫折,甚至有人发出“经济全球化已死”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经济全球化“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是必然的选择。为了与全球经济保持高度畅通,中国积极完善对外贸易、投资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协调性、公平性、合理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转型升级,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的思想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着眼于国际社会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核心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价值理念,引领世界各国携手创造一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友好、互惠和互利的经济环境,为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价值规范。
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而放任的资本逻辑却使经济全球化步入歧途,走向“逆全球化”的极端。构建开放的经济全球化就是回归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对放任的资本逻辑进行矫正。目前,全球价值链、生产链、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世界范围的分布,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整拥有全产业链并完全依赖内部市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全球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的多种分工形式并存将成为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因此,解决“逆全球化”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回归经济全球化开放的本质要求。开放既体现为全球经济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开放性,也体现为一国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开放性。要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各国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鉴于“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行为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挑战,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
包容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根本保证。经济全球化是全球性的经济互动过程,各国都应获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这就意味着各国应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在实现自身发展时以更加包容的思维看待和理解他国的发展需求,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主动把自身发展转化为他国发展的机遇。任何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不能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不应以任何理由将他国排挤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潮流,也是一项普惠性的存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去顺应潮流,是主权国家立足自身国情做出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模板,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各个国家应当包容其他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努力打破资本主义全球化历史中的霸权政治传统。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各国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普惠是经济全球化长久的关键。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放任的资本逻辑必然带来利益分配的马太效应,导致资本主导国越来越富,资本弱势国越来越穷。抑制放任的资本逻辑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普惠发展。所谓普惠是指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必须看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是西方国家,要实现全球范围的普惠性发展,就必须广泛动员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在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做出调整,照顾那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国家,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实现非零和博弈,最终让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全球公民。对一国而言,经济全球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的拥有者,会造成一国内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非均衡发展,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和紧张。为此,在国内治理上,所有国家都应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及时制定有效对策,处理好经济全球化成果在本国的公平分配问题。这就需要各国政府优化国内治理,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分配制度,给予那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民众以乐竞体育的制度保障和经济扶持。
平衡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所谓平衡是针对经济全球化不平衡性而言的。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资本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全球化显示出两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特征:一方面在形式上宣称所有主体成员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使不同的主体成员形成等级差别。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为此,中国主张,新型经济全球化应注重平衡性,抑制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在一条惠及乐竞体育人群、利益更加平衡的道路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全球化,对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进行抑制,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乐竞体育地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状况,都应平等地享有参与国际事务决策、共同履行职责义务的权利。同时,新型经济全球化还应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凸显上述国家重要地位的全球化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良性健康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强调应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共赢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标。在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放任的资本逻辑相伴生的只能是“独赢”“单赢”。强调共赢正是着眼于解决放任的资本逻辑往往造成“单赢”的结果而言的。所谓共赢就是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定力和自信也在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不仅“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而且“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根据自身角色的调整,中国大力倡导、推动和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实践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以“一带”和“一路”为纽带,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紧紧联结在一起,中间则是有着广阔发展潜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使其基于但又不限于“一带”和“一路”的范围,中国欢迎所有致力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来,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与此前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世界的整体利益,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在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扭转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盲目扩张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碎片化、分裂化的局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均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模式。
“一带一路”通过与各个国际及地区组织实行互联互通,依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裕资金,推动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提供对外开放的平台,优化了资源配置,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各国在产业和产能方面的合作,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为跨国产业投资提供便利条件,降低了贸易成本,扩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国家间的互助互信显著增强,降低了贸易摩擦发生的频次。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还将自身经济社会稳定与全球复苏连接起来,“一带一路”成为双循环中连接国内和国外经济循环的桥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可以说,“一带一路”打造的是包容性更强的经济全球化,是有别于传统形态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遇阻和全球治理面临调整的关键时刻,“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响应。
除“一带一路”外,中国还积极打造多元合作平台为世界各国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建立了多边、多区域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还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贸易港,这些是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的重要平台。此外,中国举办国际性的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自由贸易的体现,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各国提供乐竞体育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活力。此外,中国还主张建立南北国家经贸交往合作平台,对接南北方合作战略,促进互利共赢,缩小南北差距。通过建立金砖+发展模式,促进更加开放、更大范围开放市场的形成,将金砖国家合作的经验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都倡导开放合作、互利共赢,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的实践路径和经验探索。
回顾经济全球化以来的历史进程,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充分证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率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将中国的发展契机转化为世界的发展契机,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路径参考,也为新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者:乐竞体育《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郑佳